当前位置:

盲人程序员的故事:敲击看不见的代码 倾听网络世界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张丹 编辑:唐伊虹 2019-01-23 15:57:06
时刻新闻
—分享—

  盲人程序员

  编程不靠眼 网络用耳听 积极工作笑对人生

  在社会上有这样一个群体。

  他们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黑色的电脑屏幕,他们戴着耳机,侧耳倾听着电脑屏幕发出的“声音”。

  他们通过与互联网产品开展信息无障碍化的合作,对产品进行优化,让更多的视障者实现了独立网上购物。

  他们是盲人程序员,敲击着看不见的代码,倾听着网络的世界。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沈广荣

  程序员沈广荣

  1月15日,深圳。盲人程序员沈广荣熟练地用手指操作着手机的界面,用微信给记者发送了几个“微笑”的表情。不同于常人的是,他一直用耳朵凑近着手机的功放,用差不多五倍于正常语速的声音,播放着每个表情的“声音”。

  “微笑”“撇嘴”“发呆”“害羞”“尴尬”“呲牙”…每个表情都对应着它特殊的声音,让视障者能够“听”到表情。而如何让每一个视障者都能够无障碍地使用手机甚至手机中的应用软件,正是沈广荣和他的同事们在做的事情。他们称之为对某款软件的“信息无障碍优化”。

  “慢慢意识到漆黑”

  1996年出生的沈广荣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解释,其实盲文也有普通话和粤语之分,而他学习的则是“普通话”盲文,所以他的普通话也就标准起来了。

  家中除了沈广荣是先天性全盲,他的姐姐和父母都是“明眼人”。他说,其实在小的时候,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之处”,别的小孩怎么玩,他也就跟着怎么玩。

  “但是,玩得多了,自己就有了真切的感受,慢慢就知道了。”沈广荣说,当别人谈论着物体的形状、颜色的时候,他才逐渐地意识到他的眼前总是“漆黑一片”。

  “幼儿园到高中都是在盲校里上学。”沈广荣说,其实他们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同样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样要学习多门初高中课程。

  一门心思学电脑

  “在小学三年级,我们就开始接触电脑了。”沈广荣回忆说,到了初一,学校给每人配备了一台电脑,借助读屏软件——视障人士使用电脑的辅助工具,他开始能够用IE浏览器上网、用outlook发邮件。

  据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的陈晶介绍,其实早在PC端时代,视障者就可以通过读屏软件上网,“但是只有在代码符合规范的情况下,才能够读出来”。她介绍说,当时国外对于信息无障碍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标准,按照标准来编写代码,视障者就可以将屏幕“读”出来。

  如今,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比国外还要迅速,而当初那一套PC端的标准显然已经不适合如今的移动互联时代,因此移动端的“无障碍标准”正处于一个建立的过程中。

  沈广荣刚好赶上了那个PC端读屏的时代,他告诉记者,当时不只是他对于编程一知半解,就连当时学校的老师也不会编程。于是,他就开始自学编程。

  “鼠标移动到哪个位置,就能够读出屏幕上的文字。” 沈广荣说,他当初硬生生将源代码背下来,照着源代码写一遍,先运行一下看是否跑得通。如若运行失败,就再查资料学习、继续写。

  “我当时一门心思都在电脑上,对于其他的文化课根本没什么兴趣。”沈广荣说,因为只对电脑感兴趣,他得以更加专注地钻研电脑及编程。

  接触移动互联时代

  现在想想当时学习编程的初衷,沈广荣坦率地说,一个是为了方便自己获取信息,另外一个也是出于小小的“虚荣心”。

  “那种别人夸赞你的感觉,其实挺好的。”沈广荣说,他先后学习了C++、HTML、PHP等程序语言,上学期间就做出了“广荣打鼓”、音效播放器(主要用于暖场)等一系列软件,并放在“广荣盲人网”供大家下载,让视障人士也能够顺畅地使用这些软件。

  此外,在那时他率先接触到了搭载windows系统的微软智能手机,“当时听说安装的是这个系统,就买了一台。”

  他介绍,当时手机上装着QQ、飞信等软件,他可以用手机软件和网友交流,而他也经常会自己编程开发一些新软件,让视障网友下载使用。

  对于沈广荣而言,尽管双眼看不见,但在网上不但有网友陪自己聊天,而且还有视障网友使用自己开发的软件,这让他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高,用沈广荣自己的话说,就是“又飘了”。

  于是,“毕业我就来到这里工作,与其待在家虚度光阴,还不如干点正事。”沈广荣说。

  “梦想一定要有”

  沈广荣所说的“这里”,正是位于深圳的信息无障碍研究会。彼时,沈广荣在视障者论坛上“看”到了招聘信息,就投了简历,几轮面试之后就去上班了。

  “我觉得我和单位的价值观是相符的,就是用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沈广荣说,当时他找到了工作后告诉父亲,但父亲只是淡淡地回应了一句:“哦,好的,去吧。”

  “也许等我赚了两个亿的时候,他才会开心得跳起来吧。”沈广荣开玩笑地说。

  如今他的工作是做信息无障碍优化的测试,但工作之余他也没闲着,经常都是在下班之后继续写代码。

  而到了节假日,沈广荣也会和其他的年轻人一样,“能睡则睡”,偶尔也会和朋友出去外头玩一玩,又或者去“看一看”电影。

  他说,实际上电影是能够“听得出来”的,正如他还会打格斗类电玩游戏一样,可以通过听游戏中人物的出招声音去操纵对打。“有时候对方还不一定打得过我。”沈广荣笑着说道。

  关于未来,沈广荣说不去想得太远,“我一般都会想想我这几天要做什么,因为若是想得太远,怕万一明天想法又有了新的变化,所以还是主要考虑当下吧。”

  他说,尽管不会考虑很远,但是“梦想是一定要有的”。他解释,有了梦想才能去推动着自己去前进,“让自己尽快找到梦想,并为之努力”。

  王孟琦

  程序员王孟琦

  从小就很懂事

  1991年出生的王孟琦也是先天全盲,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是普通的工厂工人,王孟琦性格比较敏感,很小的时候他已经明白大人们在聊些什么。

  王孟琦回忆说,在他小的时候,父母的同事、朋友都会向父母建议再生一个孩子。

  但是,王孟琦父母却认为家庭条件一般,不会有太多的精力去照顾两个孩子,而且这样对王孟琦也不公平。“所以他们就集中精力培养我了。”

  至于他天生全盲的事,王孟琦说:“我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过我,而且我也听得懂,同时自己也‘观察’到了。”

  “有些时候的确会带来一些问题,造成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心理上也会有些小小的波动。”他说,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健健康康就好”。

  “差别大到一个维度”

  王孟琦说,作为盲人,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但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一些。

  他指了指身上的上衣说:“比如衣服颜色的搭配,这就需要别人的帮忙。”再比如做饭这件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讲,可能只是十几分钟就做好了,而他即便只是煮一包方便面都要花费比别人更长的时间。

  “看见与看不见究竟有多大的差别呢?那差别能大到一个维度。”王孟琦说,在“明眼人”看来,一个物体的维度包括了颜色、形状、气味等,但是在他的认知中,所有的物体都没有颜色可言。他说,尽管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看不见意味着什么,但是却没有突破性的认知,“这些还是在很大之后才认识到的”。

  他解释说,这或许和他此前学习生活的环境有关,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王孟琦和其他视障孩子一样,都是在盲校学习。一直到升入大学,与其他的“明眼人”学习生活在一起,他才发现了这些问题。

  “尽早接触融合教育”

  王孟琦回忆说,早年的盲校生活属于“特殊教育”的环境,而进入到大学之后,则是属于“融合教育”,学生既包括视障者,也包括“明眼人”,所以,刚刚进入学校时他比较难适应。“加之我性格比较内向,有些敏感,并且处于青春期,所以时常会感到有些孤独。”

  王孟琦建议,如果视障孩子有机会进入到融合教育的环境下学习,还是尽可能早一点让他们接触这样的环境,这样才能让他们往后的生活更容易适应。

  在大学即将毕业时,王孟琦原本准备回到家乡的一家盲人推拿按摩院工作。“那家按摩院离我家的确挺近,只有三五百米的距离。”

  “但是,这是那种一眼就能够看到头的工作。”王孟琦说,作为年轻人他还是希望能够接触到不一样的人或事。

  本来已经可以看到尽头的一条人生路,从此有了“横生枝节”的一个路口。王孟琦在视障者论坛上看到了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的招聘信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真的一路通过了考试、面试,最终成功拿到了OFFER,来到了广东工作。“当时就试着投了,其实没想到能够应聘上”。

  “更在乎人生的广度”

  为了来广东工作,王孟琦花费了很长时间才说服父母。

  “其实我父亲比较好劝,但母亲那边开始是坚决反对的。”王孟琦说,其实,母亲到现在仍然反对他的工作,只不过出于对他的爱,还是放他出来闯荡。“这点我真的很感谢他们。”

  于是在2014年初,王孟琦来到了深圳,成为了第一批视障IT“工程师”。

  如今王孟琦负责的是产品测试的工作,“这是一个重要的流程,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评测”。他介绍说,进行信息无障碍测试,看起来似乎谁都能做,但实际上,这份工作又不是谁都能做。

  王孟琦说,相比较人生的长度,他更在乎人生的广度,他愿意去体验各种有趣的产品,去“看”各种有意思的书,去接触不同的人。“人生很短,能够体验到的东西有限。我对未来还是蛮期待的,总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在等着我。”

  记者手记:

  那些“听风者”

  当第一次听说“盲人程序员”故事时,记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暗算》中瞎子阿炳的形象。由于双目失明,阿炳的双耳异常灵敏,他能听到村里所有人的“秘密”,不堪其扰的他只能搬到村子外的一个角落去生活。

  他失去了光明,但却在黑暗中“听风”。

  而到了现代,他们去听的“风”,则是电脑运转时的轻微“声响”,然后通过记忆,在脑海中编写代码。

  当记者见到这些“盲人程序员”时,他们似乎没有特别的“主角光环”,随身的背包中,必备一个盲杖,就算在熟悉的环境中,去厕所也需要同伴帮忙引路。

  “当上天关上了一扇门,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在他们眼前一片黑暗的同时,内心也燃起了对光明生活的渴望。

  于是,他们成为了一名“盲人程序员”。

  在他们“看来”,成为一名“盲人程序员”,更像是对生活的一次“超越”——一个除了按摩、歌唱之外的另外一种生活。

  与常人相比,他们更加“率性而为”,也更加“遵从内心的意愿”,反而有种“大隐隐于市”之感。

  “我会用我的能力,尽力去完成我所能完成的事情。”其中一个盲人程序员这样告诉记者。

  他们不会去说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也不会去做一些“不切实际”的尝试,但并不代表着他们没有自己的“梦想”。

  因为,“总需要一个梦想推着自己不断前行”。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张丹

编辑:唐伊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