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穿越“历史三峡”:改革开放潮涌辽阔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向宏鑫 2018-12-09 11:46:56
时刻新闻
—分享—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站在改革开放40年这个特殊年轮回望,壮阔东方潮在深刻改变中国、惊艳世界之外,更带给人无限沉思与前行力量。

  如何审视这场跨越世纪的伟大变革?“中国号”改革开放的“巨轮”从何处驶来、正驶在何处、又将往何处驶去?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才能弄清楚其中蕴藏的逻辑与密钥。

  1 历史逻辑:“两百年出三峡”

  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有个著名的“历史三峡论”,认为中国历史发展好比船行三峡,在前后两个社会形态的转换间必有一转型期,而此转型期即为历史的“三峡”。唐先生进而谈到,中国社会变迁已出现过两次转型,第一次是公元前4世纪开始的由封建转向帝制,第二次转型则发端于清末。对新近这次转型,唐先生形象地指出:“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历史三峡’。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三峡,大致也要历时两百年,自1840年开始,我们能在2040年通过三峡,享受点风平浪静的清福,就算是很幸运的了。如果历史出了偏差……则这条‘历史三峡’还会无限期地延长下去……。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的一日,这是个历史的必然。”

  从中可以看出,唐德刚先生对此次转型作了“两百年出三峡”的预言:从鸦片战争算起到21世纪中叶可以基本完成。一旦穿越这个“历史三峡”,中国将迎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时代,也即唐先生讲的“到那时‘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们在喝彩声中,就可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了。”

  唐德刚先生的“两百年出三峡说”,承接中华民族的过往荣光,连接困厄与希望、光荣与梦想、苦难与辉煌并存的近代以来全部中国史。概言之,穿越“历史三峡”,方能抵达转型后的彼岸。实际上,抵达彼岸之际,即为中华民族“梦圆”之时,这就是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穿越“历史三峡”、实现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无数中国志士仁人念兹在兹的目标,是澎湃于历史潮流之中的鲜明主题。

  围绕着这个目标和主题,中国人民在漫漫长夜中探索了很长时间。从鸦片战争后开始,各阶层精英相继提出或尝试过形形色色的救国方案,洋务自强、君主立宪的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有解决中国如何穿过“三峡”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这种局面才彻底发生改变:1921年“开天辟地”、1949年“改天换地”、1978年“翻天覆地”、2012年“经天纬地”,这是一段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航程。可以说,历经90多年的弄潮踏浪,从嘉兴南湖驶来的“小船”,已经变成了今天巍然矗立的“巨轮”。

  顺着这条历史轨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航中国、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近代中国历史演进的逻辑与规律。

  2 时代共识:“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穿越“历史三峡”,不会总是静水深流、一帆风顺。在破浪前行的航道上,我们走过一些弯路,甚至犯过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但我们党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及时拨正了发展的航向。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传统农业社会到新型工业社会,从被“开除球籍”的历史忧思到“赶上时代”的行动哲学,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打开国门到“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再到加入世贸组织、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发端于40年前的改革开放,拉开了改写当代中国命运的序幕,凝聚了当代中国人的“最大公约数”。

  这是一次新的伟大革命征程,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中国的改革开放,扫除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样的变革本身就是革命性的。

  有统计表明,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6%,人均GDP增长了25倍,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8%提高到15%,城镇化率从17.5%跃升到了58.5%,贫困发生率从97.5%锐减至3.1%。

  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国家要取得这样“惊人一跃”的生产力发展成就是不可想象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理想因思想而绽放、实践因共识而深入。改革开放向前跨越的每一步,都闪烁着思想解放的光辉,镌刻着共识凝聚的印记。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广东之行;从“不改革死路一条”“谁反对改革就让谁下台”的黄钟大吕,到“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的掷地有声,思想的电光石火、行动的万流归宗,以波涛汹涌之势推动改革开放的航船一路劈波斩浪。如果说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那么1978年以来,我们党就是靠改革开放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这是始终不变的铿锵脚步,这是举国上下的最大共识,这是国与民同声相应的合奏共鸣。恰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

  尤为重要的是,40年改革开放凝结了最弥足珍贵的成果: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淬炼和增强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这40年中,我们不是没有遭遇严峻凶险的外部挑衅,也不是没有碰到艰难繁重的内部困难。国际上“历史终结论”的质疑、“中国崩溃论”的泛起、“中国威胁论”的棒杀,不曾束缚我们加快发展的手脚;国内国企改革的突围、重大自然灾害的应对、成长中的烦恼,不曾阻挡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拥抱。40年飞跃千山万水。我们既没有回头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没走到改旗易帜的歪路、邪路上去,而是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发展是最大的民意,改革是最大的红利。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不断逐浪前行,已彻底摆脱狭小水域的困境,正行进在穿越“历史三峡”的宽阔水面之上。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改革开放是思想解放,更是共识凝聚。这个共识归结到一点就是:改革开放是打开民族复兴之门的钥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3 深水前行:“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经过几代人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接力奋斗,“历史三峡”的前方图景已然触眼可及,但我们当下进入的这片“深水区”水流湍急、凶险难料也是事实。越是前行,遇到的阻力可能越大,碰到的暗礁、险滩、潜流、漩涡可能越多。

  现阶段推进改革开放,不仅需要熟稔水性、把稳船舵,而且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很浅显的道理,船过险象环生的“深水区”,稍有不慎,很可能“触礁翻船”。

  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越往纵深推进,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对这些改革开放中遇到的问题,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梳理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的有关讲话,改革开放航程中需要闯过的“漩涡”或者说“陷阱”主要是这么几个:

  一是“中等收入陷阱”。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中国人均GDP自2008年超过3000美元关口后,国际国内关于中国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预言和质疑就没有消停过。到2017年,我国人均GDP为59660元,达9000美元,尚未达到世界银行界定的“高收入”标准(12736美元),仍面临跳出“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顶真问题。从国际经验看,一旦掉入这个“陷阱”,就难以重启经济,将严重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从现实来看,我们也还面临增长方式粗放、利益格局固化、收入差距扩大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制约。比如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2008-2009年达到了0.49的最高峰,近几年虽略有下降,但仍在0.46-0.47间波动。这类问题不解决好,中等收入阶段就不是希望的春天,很可能是失望的冬天。党中央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实际上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三大关口,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应有之义。

  二是“西化分化陷阱”。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不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这就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前进、沿着正确道路推进。面对变化发展的形势,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时刻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排除各种干扰,既不能因发展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放弃改革开放,也不能因一时受到外部打压而改变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被西方牵着鼻子走。

  三是“塔西佗陷阱”。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明确指出,“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了一个理论,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这就是‘塔西佗陷阱’”“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总书记揭示的“塔西佗陷阱”问题,其实是延安时期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黄炎培之问”在新时期的新表达。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刀刃向内的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以贯之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目的就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就是始终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实际上也是一个重塑、提升党的执政威信和公信力的过程,是一个事关新时代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的问题。

  四是“修昔底德陷阱”。

  从2014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修昔底德陷阱”。面对国际上关于“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日本等传统强国发生冲突”的论调,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这方面,我们既不能一谈“修昔底德陷阱”而色变,也不能无视其现实价值,而要提高警醒、做好管控。从历史上强国兴衰规律看,新兴国家在发展进程中普遍遭受过老牌大国打压的阶段,这是发展历程中绕不开的“坎”。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首先成为海上霸主的是西班牙,英国在崛起过程中受到西班牙的打压;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后,对于挑战其地位的国家同样毫不手软,典型的是主导反法同盟,美国也遭到了英国打压;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后,转而对威胁其地位的国家进行遏制和打压。我国发展到现在阶段,遭遇来自外部的挑战和麻烦,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早晚和多少的问题。今年以来,美国单方面挑起和不断升级中美经贸摩擦,在高新技术等多个领域对中国“卡脖子”,暴露了其打乱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意图。面对外部环境的明显变化,我们一方面不搞对抗思维,另一方面也不能心存侥幸,必须按照自己的节奏,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

  从总书记揭示的“四大陷阱”看,“发展起来后”的烦恼和“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可能同时出现,这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口。在这种情况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唯此,驶入“深水区”的改革开放航船,才不至于“触礁翻船”。

  4 赶考路上:“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时代风云一纸书。改革开放书写了中国传奇,但更艰巨的任务仍在前头等着我们。跟70年前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的“进京赶考”一样,新时代我们党仍然在“赶考路上”。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在继续赶考的路上,闯过那些或隐或现的暗滩、礁石与漩涡,是必须答好的考卷。当此之时,靠什么攻坚克难、化险为夷?靠什么走向更远更光辉的未来?靠的还是改革开放。

  重整行装再出发。走过40年,改革开放的浩荡浪潮在2018年这个特殊年份又一次给人以澎湃向前的力量。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郑重宣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4月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强调,“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10月22日至25日在广东考察考察时强调,“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越是环境复杂,我们越是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举措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改革开放道路是正确的,必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些重要论述发出了将中国改革开放推向纵深的动员令。

  山再高,往上爬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走好改革开放这条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复兴之路,就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00年前,毛泽东同志曾豪迈地说,“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改革开放的浩荡大潮必将呈现出“浪逐浪、潮连潮”的恢宏景象,引领中国稳步穿越“历史三峡”,拥抱更加美好而辽阔的未来。(注:有关引文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4月)

  (红网时刻特约作者 观潮的螃蟹)

来源:红网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向宏鑫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news.rednet.cn/content/2018/12/09/477540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