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华高材生甘当“打银匠”:开办工作室传承传统锻壶手艺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彭笑予 2018-11-19 16:26:59
时刻新闻
—分享—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古时认为银壶“且雅且洁”,直接通过一块银板锻打出来的银壶因此价值更甚,如今此技艺近乎无人传承。

  清华大学毕业的张朝辉决定寻回这门技艺,在五年时间里,失败品堆成山,但终于成就零焊接锻打,获得十几个专利。而他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坊,这门近乎被遗忘的技艺有望被他和一群听障学徒在无声世界中传承下来。

  起源:10年后探寻传统锻打梦

  张朝辉2003年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金属工艺专业毕业后在广州开办美术高考培训学校,但他心里却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老师都是那个领域最顶级的教授,但讲到锻造艺术,讲课的却是日本的大师。”

  中国古代流传着“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一说。对于器具,《茶经》便有云:以银制壶且雅且洁。银壶曾在茶文化中举足轻重,历代“煮水以银壶为贵,泡茶以银壶为尊”。手工锻造银壶源于唐代的补锅技术,后来日本学习借鉴并坚守到今天,国内则鲜有传承,“我想补上这块空白。”

  一次朋友聚会上关于职业选择的闲聊,击中了张朝辉心中的鼓点,他紧接着就带11个徒弟创办工作室,着手研究银壶的设计和锻打技术。

  在决定探寻锻打银壶技艺的一年后,他去到日本考察学习,日本一家名作坊的工匠在木墩上插上各种工具,将一枚铜板敲打成铜壶,已沿袭200年之久。张朝辉被匠人对技艺的诚恳所触动,同时也坚定了回国传承锻造技艺的念头。

  “人每天都要摄入水,银有杀菌消毒的功效,零焊接万足银的银壶,利于人们喝到更洁净健康的水。”抱着将艺术与实际相结合的想法,张朝辉回到国内,沉浸到锻壶技艺的探寻中。

  试错:300个失败品堆成一座小山

  铁锤次第落下,叮当声起,看似容易,其实很难。把银的纯度提高到最高纯度万足银,纯度越高,银板逾难锤打成壶。而这样一片银板打成一把壶,需要纯手工30万次锤打,即使是如今技艺成熟的张朝辉也要约70天才能完成。彼时张朝辉待在工作室,没有技术或锻造书籍可供参考,就自己从铜板试起,花了一年时间终于摸索出套路,打出成型的铜壶。

  “我以为成功了,立马换到了银板,结果……”张朝辉顿了顿,以“痛苦”形容那次转折点,“银片的质地不一样,成不了型。”

  “四年的研发从成功率10%到如今的60%,虽然难,但仍要坚守住每一个细节,在锻造的多处甚至用到游标卡尺。”那些年,张朝辉锻造了300多个报废银壶,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能堆成小山,“在别人看来是失败品”,他和妻子倒是觉得,这些都是艺术创作的见证,“破茧成蝶”。

  如今,张朝辉工作室打造出来的手工银壶涵盖了十几项专利,如90度倒水不掉盖、零焊接等。

  匠心:“无声”的工作坊

  积累下一门技艺需要3年时间,然后每次银壶锤打都是重重复复70天,面对机器生产的效率和此起彼伏的锤打“噪声”,谁会怀着极大的耐力和匠心传承是每个地区共通的问题。

  “我刚刚开始探寻时招过不少学徒,终究因与这门技艺互相不适合而离开。”令张朝辉感到自信的是,现在工作室有16个伙伴,均在这门技艺上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

  这16名工匠当中,有11个是听力障碍人士,有的流转过北京西安,最后追梦艺术,到了广州,守在了一片银板前。对这里的人来说,没有谁是弱者,恰如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对11个伙伴来说,他们或许更擅长这门技艺。

  张朝辉的工作室如今与广东省残联合作招收听障人士做学徒。他说,“他们学这个不受声音干扰,比很多人专注。听障人融入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每个人有自己的长短处,他们专注于用眼睛学,用双手在无声世界捶打属于自己的作品,有时甚至晚上还在练习锤打技术,没多久就能打造一个优雅的小银杯,这正是一种价值。”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彭笑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