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民日报: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redcloud 2018-09-16 11:01:23
时刻新闻
—分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为人们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同时也助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40年来文化建设中的一大亮点。我国文化产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为什么能取得重大发展成就?在新时代如何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本版刊登的几篇文章,主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编 者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向(人民观察)

  金元浦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精神食粮,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入把握4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在新时代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经历了预热期、初创期、体制改革攻坚期等不同阶段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1978—1999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预热期。这一阶段,我国政界、学界和企业界对文化产业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的焦点是文化可不可以产业化、文化能不能够产业化、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是否构成生产力等问题。在讨论中,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力学说进行研究,并对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以及艺术产业的理念和实践进行研究,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实践案例进行总结,逐步形成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共识。

  2000—2005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创期。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概念提了出来,强调:“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是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大理论突破,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逐步发展起来。这一阶段,电影、出版等领域开始了走向市场化的探索,一大批文化类企业开始涌现出来。

  2006—2011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改革攻坚期。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此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取得重大成就。这一阶段,我国基本完成了出版、影视制作、发行、广电传输、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首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逐步推进。这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所谓“合格”就是企业有自生能力,它要求文化企业不仅具备造血功能,而且能够达到社会投资的一般盈利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在这一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许多新特征。

  出现文化创新创意创业的新高潮。从2011年开始,全球掀起了创客文化浪潮。党的十八大以后,创客在我国迅速发展,我国的创客将技术创新探索扩展到文化创意和更大范围的创业活动中,大力发挥草根创业者的无穷智慧,有力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客的重大意义在于扭转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长期跟跑、追随和复制的局面,开始进入追求原创的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特别是线上与线下的重组与合作,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文化与数字技术高度融合。近年来,科技在文化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与文化开始深度融合,其一体化趋势代表着世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主导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向,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大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数字技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数字技术创新促使文化生产要素不断实现优化组合,使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

  形成文化产业企业群。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文化企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企业群。这些文化企业通过上市和并购实现规模迅速扩张,形成一条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加快了跨界融合的速度和规模,大大提高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总量和质量,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在转型升级中推动文化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期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但当前也面临如何进一步转型升级的问题。习近平同志不久前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8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发展势头良好。但也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从整体上说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比如,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还不够健全,特别是旅游企业在全链条生产、运行、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与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业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又如,在文化供给方面,创新创意仍然不够,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够充分,文化产业发展依赖资源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对于我国文化产业来说,新时代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将从粗放的铺摊子式的发展模式向高质量、高层次、精细化发展模式转变。这就要求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好未来发展蓝图;突出创新、创意、创造性发明和原创知识产权掌控,坚持内容为王;推动互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与文化、审美、艺术的高度融合,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跨界运行,创造出一批适应市场化运行的新形式;注重以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形式催生文化消费新模式。新时代确立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坐标,高质量确立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目标。文化产业应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全面整合、综合发展,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NextPage]

  在促进均衡发展中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观察者说)

  朱春阳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文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要总结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解决好存在的问题,把文化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可以通过一系列统计数据得到验证。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123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2.45%;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5462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29%。根据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过去5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13%,大大超过GDP年均增长率。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8年1—4月,我国文化产品出口224.3亿美元、进口30.8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93.5亿美元。从这些统计数据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显然十分强劲。

  为什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这与党和国家的政策紧密相关。政策被认为是后发国家发展文化产业时有效实施追赶战略的引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其科学性、有效性都有了显著提升。以2003年启动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为起点,相关文化产业政策密集出台。2009年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战略性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关注文化产业发展,推出一系列文化体制改革举措,如制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等,这些政策法规构建起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图,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梁”和“柱”,极大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新时代,文化产业要进一步发展,需要贯彻落实好相关政策法规,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高品质的精神食粮,改变了以前供需严重不平衡的市场关系。不过,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文化产业与世界文化强国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无论是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还是从文化产业的结构看,我们都需要继续奋起直追。当前,尤其需要在促进均衡发展上下功夫,把我国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促进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均衡发展。目前,我国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较慢。比如,根据商务部2017年数据,我国文化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93.4%,其中广东、浙江、江苏占据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前三位。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是产业资源自然流动的结果,但政策作为行政规制工具可以进行适当引导,鼓励发达地区把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向中西部地区扩散,促进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大有可为。不同地区在文化产业方面均衡发展,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促进文化制造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均衡发展。据统计,在珠宝、雕像和手工艺品等属于文化制造业的领域,我国增长较快、出口最多;而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尤其涉及影视、出版等文化产业核心领域,我国文化产品仍需加快步伐、创新发展。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因此,以影视、出版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核心领域应该是我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文化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必须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NextPage]

  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热点辨析)

  胡惠林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还是以GDP为中心,以内容为中心还是以资本为中心,以文化为中心还是以技术为中心,这些都是在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回答好的基本问题。

  文化产业作为产业无疑具有重要经济功能,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形态。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改善GDP构成质量,不断推动经济增长。但要认识到,文化产业首先属于文化范畴,其次才属于经济范畴。文化产业要通过大规模生产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传播思想文化,培育人的价值观,塑造时代精神。因此,文化产业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是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重要特征,发展文化产业不能简单地以GDP为中心。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了过于看重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忽视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单纯追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倾向。这种倾向显然不利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单纯追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倾向容易导致文化产业在发展中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内容为中心,甚至为了资本的利益而忘记价值取向。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资本的支持,但不能为了迎合资本的需求、市场的需求而忽视文化产业内容的生产与创作。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离开优质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就不可能高质量发展。当前,一些文化企业片面把“资本运作”当成主业,这不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初衷。

  还要看到,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载体和平台,这就要求高度重视技术发展。没有现代技术的支撑,就不可能有现代文化产业的高速增长。但是,依托于现代技术的载体和平台只是服务于文化产品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手段。离开了文化内容本身,一切载体和平台都没有意义。决定文化产业价值的主要是文化产品所表达的内容,而不是载体和平台。放弃对创造性内容的追求,片面追求载体效果和平台价值,使文化产业发展变成以技术为中心,显然是本末倒置。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文化和文化产业,坚持文化产业必须秉持的文化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文化产品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对社会意识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文化产业是社会精神环境的营造系统,具有鲜明的社会生态建构特征。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文化产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塑造的。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人们需要思想指引和价值引领,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让人们通过文化产品消费,体悟其中所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成和积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精神力量。能否向人们提供科学思想和正确价值观,应成为衡量文化产业是否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标准。这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文化产业是要提供精神食粮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要为当代人提供优质精神食粮,也要为后代人留下经典作品。一个伟大文化传统的形成和文化精神的铸就,往往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今天的许多文化产品,依托的是昨天的文化遗产;今天的文化产品能否成为明天的文化遗产,是衡量今天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经典”是其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是其永远的自豪与骄傲。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应有打造更多“经典”的新追求。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NextPage]

  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

  我国文化产业何以从弱到强(适势求是)

  黄永林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企业日渐壮大,文化产业增速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速。总结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经验,以下三个方面尤为重要。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领域突破原有认识,在强调文化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确认了文化的商品经济属性,并在政治和法律层面肯定“文化经济”和“文化市场”的地位,这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我国启动文化体制改革后,不断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方面,通过理顺管理体制服务文化市场主体。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消除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文化管理职能部门努力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政府部门把管理重心放在管导向、管原则、管规划、管布局、管市场、管秩序上。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国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扶持、激励、引导和调控作用。另一方面,推进转企改制,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在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通过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形成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企业,培育一批文化市场主体。

  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提升文化产业地位、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扩大,这使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首次在五年计划中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门类。为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激发文化产业创造活力,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打破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状况,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探索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产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等。现代文化市场主体、文化市场体系以及文化市场管理模式的建立,大大激发了文化产业创造活力,提高了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握文化发展方向、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后,为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办、国办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其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始终做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确保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其二,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为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有关部门出台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等文件,文化产业成为科技应用最广泛、科技创新最活跃的产业之一。科技为文化产业发展植入了更多的创新基因,带来文化产业生产方式新革命。当前,以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一大批新兴文化业态应运而生、大放异彩。其三,推动文化跨界融合,拓展文化产业发展领域。近年来,文化产业和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使文化产业对接“互联网+”战略、实施“文化+”行动,推动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教育、体育、建筑设计及相关制造业等深度融合发展。当前,文化产业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产业现象,而是一种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生发展范式,成为催生新业态、提供新产品、拓展新领域的重要动力。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