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春晚上这件国宝惊艳全场!它背后的故事更震撼!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编辑:周怡琳 2018-02-16 16:09:03
时刻新闻
—分享—

  原标题:春晚上,这件国宝惊艳全场!它背后的故事更震撼!

  春晚上,很多人都记住了这个节目。

  2018年春晚的一大亮点

  是特设了《国宝回归》环节

  故宫“网红”单霁翔院长

  香港世贸集团许荣茂先生

  还有张国立做国宝介绍人

  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件意义非常的国宝

  终于回家

  它就是创作于明代的《丝路山水地图》

  2017年,知名侨商、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向北京故宫博物院捐赠《丝路山水地图》。

  这幅明代长卷于上世纪30年代流失海外,由许荣茂出资2000万美元购得后无偿捐赠。

  国宝名片:

  《丝路山水地图》绘于绢本之上,幅宽0.59米、全长30.12米,是一幅绘制于明代中后期,应为内府使用的青绿山水手卷。

  它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伊斯兰圣城麦加)的辽阔地域范围。

  全卷共画出了211个地理坐标,许多丝路上的重要城市,如中国的敦煌、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阿富汗的赫拉特、伊朗的伊斯法罕、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等都有清晰的标注。

  在春晚舞台上

  该画卷只能被展示部分内容

  主要原因就是

  太长!

  那么30.12米长是什么概念?

  《清明上河图》的长度,约为5.28米

  《千里江山图》的长度,约为11.91米

  所以,《丝路山水地图》的长度相当于

  3张《千里江山图》

  6张《清明上河图》

↑图为《丝路山水地图》局部。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这件国宝有多厉害?

  单霁翔说,这幅地图负载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它反映了明代中国在丝绸之路沿途展开各项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盛况。

  以实物向世界证明了在十六世纪前期西方地图传入中国前,中国人对世界地理知识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还首次揭示中国地理学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他回忆,不久前,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到故宫博物院参观。参观的过程中,《丝路山水地图》绘画作品给特朗普总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朗普总统既感慨于丝绸之路开启了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又感动于东西方的文化、艺术、思想等通过丝绸之路相互交流,对整个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

↑图为《丝路山水地图》局部。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经 历:拂去蒙尘见真颜

  《丝路山水地图》又名《蒙古山水地图》,原藏于明朝内府,20世纪30年代流出国外,被日本著名收藏机构藤井有邻馆收藏。

  由于图上题款被人裁去,原名不得而知。因原收藏者尚友堂在卷头包首题写了“蒙古山水地图”几个字,所以以此命名。

  图名所谓“蒙古”,是指16世纪尚称雄欧亚大陆、仍然统治着从今天的甘肃嘉峪关以西直至土耳其和北非的蒙古四大汗国的后续王朝,如蒙古和撒里畏兀儿诸部落(源于窝阔台汗国)、帖木儿帝国(源于察哈台汗国、伊利汗国和金帐汗国)等。因此“蒙古山水地图”很可能就是原名。

  由于整个地图用青绿山水画法绘制而成,所以一直被藤井有邻馆当作清代佚名青绿山水绘画作品收藏,秘不示人,日本学界也无人知晓此图。

  2000年,该地图由收藏家易苏昊先生斥巨资购回国内。

  2017年,世茂集团又以1.33亿元从藏家手中收购,并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收藏。古书画鉴定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傅熹年先生鉴定后,认为该地图应当为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

  之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花费了8年时间专门研究此图,基本弄清了该地图的基本情况。研究表明,这幅气势恢弘的《丝路山水地图》约绘制于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1524—1539)之间,是一幅属于明朝宫廷的皇家地图。

  该图还是明代以西域为表现内容的各种地图的母本,如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本《西域土地人物图》(收入明代学者马理等人纂修的《陕西通志》)和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西域图略》(收入明代无名氏所编纂的《陕西四镇图说》)、明代彩绘本《西域土地人物图》等。

  从《西域土地人物图》的相关记载来看,保存到今天的这幅《蒙古山水地图》只是原图的四分之三,地理范围从嘉峪关到天方(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共211个西域地名;其余四分之一被人裁切,地理范围从天方到鲁迷(时为奥斯曼帝国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原图长度当在40米左右。

  那些年国宝的“归途”之路

  “当我知道故宫为筹措资金所苦时,就觉得有责任有义务让这幅画回归故里,为文物保护尽绵薄之力,便出资从私人藏家手中购入并捐给故宫。”许荣茂在捐赠仪式上如是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些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164万余件中国文物,这其中不包括私人收藏。另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这些流失文物不仅是璀璨文明的象征,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历经“创伤”的见证。长期以来,以华侨华人为主体的“海外军团”通过多种方式为国宝奔走,促文物回归。

  比利时华人吴培20多年来一直从事外销瓷收藏。2014年,他耗资百万元将珍藏的1000件瓷器运回国内,在江苏如皋创办“明清外销瓷展览馆”。在吴培看来,从事收藏不仅是兴趣使然,更是出于自己“文物回流”的心愿。

  “瓷器放在家中只能自己鉴赏,运回国内则能让更多人领略艺术之美”,吴培向记者透露,目前已将所藏瓷器的大部分运回国内,一方面通过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外销瓷,另一方面,通过向高校捐赠,助力学术研究。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不少海外华人收藏家出于安全和情感等因素考虑,纷纷将自己毕生所藏捐赠给中国国内博物馆,这成为文物“回流”的重要渠道。

  除个人捐赠之外,也有许多华人利用自身便利条件,在流失文物的追讨中积极斡旋,助力文物回归。

  2015年,福建三明市阳春村被盗的章公祖师肉身佛像现身匈牙利某个展览中,随即引爆舆论,当地村民踏上文物跨国追索之路。匈牙利华人李震是相关追讨事宜的海外联络人。

  为确认佛像就是阳春村被盗文物,李震等人多次到博物馆现场观察辨认,并就此事向荷兰驻匈牙利大使馆递交了请求荷兰政府帮助佛像回归的请愿书。此外,他还就佛像事宜两次前往荷兰,并在当地进行相关宣传活动。

  “失踪近20年的佛像被发现,我极为理解当地村民的心情,并希望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李震告诉记者,目前追讨事宜已经进入法律程序,自己将和村民密切联系,关注事件进展,“盼望章公祖师脱离遥远的禁锢,回到自己的千年故地,重归于世代敬拜他的民众之中”。

  在助力文物回归过程中,海外侨胞不仅“单兵作战”,还采取“集体战术”。由华人发起成立的收藏家协会、文物保护促进会等广募资金,多渠道助力“宝物”重返华夏大地。

  2004年至今,由旅美华人招思虹组建的“金山之路”读者团队已先后让5000余件文物重新回归中国。“我们团队的宗旨是‘尽一份力,发一份光’,当好守责的‘匹夫’”,招思虹如是说。

  华侨华人倾尽心力,中国官方亦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鼓励和促进流散文物回流。

  2015年6月30日,中国首个海外回流文物口岸交易市场在北京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正式成立。该市场基于免证、保税等政策优势,面向国际文物经营机构、携带中国境外文物的归国人员,搭建起海外回流文物展览展示及交易平台。而针对文物回流降税简政的呼声,多个政府部门亦积极研讨,探索方案。

  “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得到了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无私的赞助和支持。”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在受访时对华侨华人表示敬意。相信在越来越多华侨华人的助力下,将会有更多文物踏上归途,重新散发光芒。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编辑:周怡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