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贵州六盘水:从“江南煤都”到“高原绿都”

来源:新华社 作者: 编辑:何冰 2017-08-26 00:10:14
时刻新闻
—分享—

航拍六盘水市凤池公园(8月23日摄)。

  近年来,素有“江南煤都”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按照“黑变绿、冷变热”的资源利用理念,着力发展山地旅游、循环经济等产业,利用冷凉气候、高原山地等资源发展夏季避暑和冬季滑雪等项目,逐渐摆脱“一煤独大”的局面,初步探索出一条资源性城市“绿色转型”新路。截至2016年,六盘水市营造林面积336.59万亩,治理石漠化301.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3.94%。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NextPage]

航拍六盘水市明湖湿地公园(8月23日摄)。

  近年来,素有“江南煤都”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按照“黑变绿、冷变热”的资源利用理念,着力发展山地旅游、循环经济等产业,利用冷凉气候、高原山地等资源发展夏季避暑和冬季滑雪等项目,逐渐摆脱“一煤独大”的局面,初步探索出一条资源性城市“绿色转型”新路。截至2016年,六盘水市营造林面积336.59万亩,治理石漠化301.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3.94%。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NextPage]

航拍六盘水市德湖公园(8月23日摄)。

  近年来,素有“江南煤都”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按照“黑变绿、冷变热”的资源利用理念,着力发展山地旅游、循环经济等产业,利用冷凉气候、高原山地等资源发展夏季避暑和冬季滑雪等项目,逐渐摆脱“一煤独大”的局面,初步探索出一条资源性城市“绿色转型”新路。截至2016年,六盘水市营造林面积336.59万亩,治理石漠化301.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3.94%。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NextPage]

航拍六盘水市梅花山度假公园(8月25日摄)。

  近年来,素有“江南煤都”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按照“黑变绿、冷变热”的资源利用理念,着力发展山地旅游、循环经济等产业,利用冷凉气候、高原山地等资源发展夏季避暑和冬季滑雪等项目,逐渐摆脱“一煤独大”的局面,初步探索出一条资源性城市“绿色转型”新路。截至2016年,六盘水市营造林面积336.59万亩,治理石漠化301.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3.94%。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NextPage]

航拍六盘水市水城县玉舍高山滑雪场赛道(8月25日摄)。

  近年来,素有“江南煤都”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按照“黑变绿、冷变热”的资源利用理念,着力发展山地旅游、循环经济等产业,利用冷凉气候、高原山地等资源发展夏季避暑和冬季滑雪等项目,逐渐摆脱“一煤独大”的局面,初步探索出一条资源性城市“绿色转型”新路。截至2016年,六盘水市营造林面积336.59万亩,治理石漠化301.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3.94%。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NextPage]

航拍六盘水市水城县海坪彝族风情园(8月25日摄)。

  近年来,素有“江南煤都”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按照“黑变绿、冷变热”的资源利用理念,着力发展山地旅游、循环经济等产业,利用冷凉气候、高原山地等资源发展夏季避暑和冬季滑雪等项目,逐渐摆脱“一煤独大”的局面,初步探索出一条资源性城市“绿色转型”新路。截至2016年,六盘水市营造林面积336.59万亩,治理石漠化301.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3.94%。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NextPage]

航拍六盘水市水城县龙池公园风景(8月23日摄)。

  近年来,素有“江南煤都”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按照“黑变绿、冷变热”的资源利用理念,着力发展山地旅游、循环经济等产业,利用冷凉气候、高原山地等资源发展夏季避暑和冬季滑雪等项目,逐渐摆脱“一煤独大”的局面,初步探索出一条资源性城市“绿色转型”新路。截至2016年,六盘水市营造林面积336.59万亩,治理石漠化301.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3.94%。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NextPage]

航拍六盘水盘州市普古乡娘娘山乡村旅游示范区(8月24日摄)。

  近年来,素有“江南煤都”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按照“黑变绿、冷变热”的资源利用理念,着力发展山地旅游、循环经济等产业,利用冷凉气候、高原山地等资源发展夏季避暑和冬季滑雪等项目,逐渐摆脱“一煤独大”的局面,初步探索出一条资源性城市“绿色转型”新路。截至2016年,六盘水市营造林面积336.59万亩,治理石漠化301.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3.94%。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