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香江廿年②|内地学生留港一年:同事友善亲切,融入当地文化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澎湃新闻记者 官雪晖 发自香港 编辑:周怡琳 2017-06-21 13:58:08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香港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已被证明是成功的。

  澎湃新闻深入香港细部,触摸20年间香港各个领域的变化,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无论大小,均值得记录。

  澎湃新闻刊发的“香江廿年”系列报道,今天将聚焦内地学生毕业后留港工作的故事。

  “比起读完书就早早回内地,我更想多待在这里一段时间,这样才觉得自己不亏。”

  25岁的何为总把“不亏”挂在嘴边。

  去年11月,他从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毕业,随后应聘进入一家本地媒体。因为此前在广州读了4年大学,何为有一定的粤语基础,语言并未构成他在香港生活的障碍。

  何为的同学中,也有不少听不懂粤语的做了同样的选择。毕业后选择留在香港工作的这个群体,通常被称作“港漂”。自2008年起,香港特区政府批准内地赴港就读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无条件留港一年,大批留港内地毕业生即通过政策便利在香港寻找工作机会,开始了“港漂”生活。

维多利亚港夜景。新华网 资料图

  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港校热”一度只增不减。香港高校较高的国际排名、相对欧美更具性价比的学费,以及更具优势的地理位置,在20年间吸引了大批内地高中及本科毕业生赴港深造。

  对香港人守规矩、讲秩序、做事严谨的工作态度的青睐,对深入体验香港文化的向往,甚至对留港满7年申请成为永久居民的期待,都构成了不少“港漂”留下来的原因。

  “跟香港同届大学生相比,港漂的应聘能力并不差,不少企业也喜欢找港漂。”香港教育学院助理教授胡少伟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谈到内地学生时说,“喜欢就可以留下来”。

  “语言很快就不是问题”

  与何为不同,李惑在2015年来到香港中文大学广告班读研之前,对粤语可以称得上“一无所知”。

  “本来到香港读书也是临时起意的选择。”李惑原本在苏州念书,大四上学期决定报考香港高校的研究生,随后花了一个半月时间考雅思,准备申请材料。“我报了一个雅思班,那一个半月里从早到晚学英语,几乎就没怎么休息过。”

  雅思成绩出来,6.5分,“香港中文大学硕士”之后成为了他学历中“漂亮”的部分,弥补了本科学校平平的遗憾。

  读书的一年中,李惑没有选择跟同是内地赴港的学生“抱团”,而是用社交软件交了不少香港朋友。李惑刚开始听不懂粤语,就用普通话跟朋友交流,时间久了,因为对香港生活环境的喜爱,他开始主动了解粤语。

  在香港,成为保险经纪或“理财顾问”已经成为不少内地“港漂”学生的职业起点。入行门槛低,对语言要求不高等多项优势让毕业后没有敲定工作的学生纷纷加入。2016年6月结课后,李惑也成为了其中一员。

  “听了几个月的课后,反而有些迟疑,担心自己做不好这份工作,那会生活也没有保障。”刚毕业的3个月中,李惑每天都到保险公司参加培训,没有任何收入,跟别人合租在油尖旺区不足30平米的公寓,每月4000港币房租。“一天的钱只够吃两顿麦当劳,最便宜的套餐也要40多港币。”

  他之后选择重拾本专业所学,应聘了一家广告公关公司。面试时,考官看他是内地学生,提了一个要求,“一个礼拜后用粤语来面试。”

  李惑找到自己的本地朋友帮忙,一个星期里进行了多次粤语面试模拟。临上场前,他把要准备的回答写成草稿打印出来,翻来覆去地念,最后熟练到全部背了下来。

  在这家公司工作了近一年后,李惑回忆起过往经历,还是感慨自己在语言学习方面“够拼”。“半年就可以听懂,现在跟本地人日常交流不成问题。”

  语言是大部分非粤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内地学生留在香港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何为在媒体工作,平时上班的通用语言就是粤语。“语言是交流工具,必须掌握,但实际学起来并不难。”

  叶孜跟李惑同一时期入学,毕业后也优先选择进入保险行业,并留了下来。她的工作主要面对内地在港购买保险的消费者,平时多用普通话交流,因此对粤语的要求并不严格。不过在香港工作一年,叶孜租住在深圳,每日往返港深两地,已经开始习惯在生活中用粤语沟通。

  “像是突然就开窍了。”在香港一家外企公司工作的葛佳说,从刚入职时完全听不懂,到现在用粤语交流不成问题,她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喜欢这里有秩序、守规矩”

  克服了语言障碍后,李惑不仅对工作开始得心应手,也坦言喜欢上了香港的社会环境。“以前上学几乎每周都要去深圳,现在反而过关到香港这边觉得舒服自在。”

  排队文化是香港的一大特色,在香港街头,地铁、商场、办公大楼入口随处可见井然有序的排队队伍。这种文化也是港人做事重秩序、守规矩的表现。不少内地学生在工作了一年后,也都会感慨香港企业文化对自己的积极影响。

  “同事们都很认真,做事讲规则,甚至有点一板一眼。”葛佳评价,在香港工作办事透明,与同事交往也很轻松简单,“只要掌握了规则,就能跟上他们的节奏。”

  进入广告公关公司后,李惑也渐渐被同事和上司的严谨风格所影响。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曾经有一份最基础的报告方案,上司都在细节上要求他来回修改了数十遍。

  当开始的新鲜渐渐被繁忙的工作充满,李惑已经可以不加犹豫地描述自己每一天的状态:9点起床,早高峰地铁,10点到中环的办公室楼下,买一份10港币的面包,开始一天的工作。下午1点跟同事下楼在附近的茶餐厅吃饭,一份套餐50港币,回到办公室午休半个小时。晚上不加班时七八点下班,在住处附近买30到40港币的水果,然后回到住处休息。

  相比李惑,大多数在香港工作的内地学生并没那么“幸运”。港人崇尚“加班文化”,尤其在金融行业,加班到深夜更是常态。一名已从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香港分支公司,返回上海办事处工作的曾经的“港漂”就对澎湃新闻坦言,在同家公司工作,香港的压力明显大很多。

  “有压力,事情就像永远做不完。”葛佳觉得,自己的上司就“很拼”、“能力强”,可以一整天都不停开会,晚上还会跟下属谈工作。

  有调查显示,香港是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城市,平均每人每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留港近一年,不少内地毕业生也渐渐习惯了紧绷和快速的工作节奏。

  “每次从深圳过了关到香港这边,脚步就会不自觉地加快,仿佛有无尽的机会在等着我。”从事投资理财工作的夏天说自己喜欢并留在香港的一大原因是“人人都有机会”。

  “在这里,每个人都很努力,而只要你努力了,就会得到相对公平的结果。”夏天觉得,香港社会高度成熟化、体系化,也是吸引内地学生工作的优势所在。

  “多一些生活体验再回去”

李惑现在租住的唐楼。 受访者提供

  7平米的唐楼“劏房”是李惑现在租住的地方。劏房由普通住宅单位分割成几个小的单位,有独立卫生间,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香港开始流行。

  李惑每月交共3000港币的租金和水电费,月入一万多港币的工资主要都用来支付食宿。在这里生活了一年,他觉得比起在内地工作的同学,自己获得了以前从没设想过的生活体验。

  “生活不容易,攒不了太多钱,但是去周边旅游方便,我前几个月就带妈妈去了趟泰国,两个人共花了1万块。”开始工作后,李惑不愿再问家里要钱。留在香港的生活成本让他有时拮据,但他现在还没打算离开。

  “总是有些收获,在这里工作的经验虽然回内地未必用得上,但是我想把该体验的都体验一下。”他说。

  同样地,葛佳也说自己在香港只学习了一年,“还不想这么快回去”。此前在日本读了4年本科的她,一直向往拥有在世界上不同地方生活的经历。

  在她看来,香港跟内地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相近,比起其他地方,隔阂感少了很多。“香港同时也很国际化,正好学习的时候做实习生有留下来的机会,就暂时不想走。”

  葛佳的同事多为香港本地人,平时很照顾这个独自在香港打拼的内地生。她记得自己有次生病,几个同事不仅带她去医院看急诊,接着送她回家,当晚还一直在微信上询问她的状况,甚至担心她在家里没有吃的,主动提出要去送饭。“这让我很感动。”她说。

  从事理财相关工作的叶孜和夏天则表示没有离开香港的意愿。叶孜希望能在这里待满7年,拿到永久居留权,甚至把孩子生在香港,让其自动成为香港居民。夏天说自己刚来香港就非常喜欢,所以“想一直留下来”。

  近几年来,由于内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少香港企业将市场转向大陆,招收内地毕业生的意愿也在增强。“跟香港同届大学生相比,港漂的应聘能力并不差,不少企业也喜欢找港漂。”香港教育学院助理教授胡少伟对澎湃新闻说。

  与之相对应的是,调查显示目前留港内地毕业生过半更倾向于回到内地,“港漂”开始成为留港内地毕业生中的少数群体。

  之前总觉得要留港才“不亏”的何为,在从事媒体工作近一年后,最近就打算先回到内地工作一段时间。他坦言现在内地一线城市给海外留学生的优惠政策比较多,生活成本也比香港要低。

  不过,他已经成功申请到为期2年的香港工作签证,“随时还可以回来”。

  (应受访对象要求,文中何为、李惑、叶孜、夏天、葛佳等为化名)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