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络民意与群众路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杨斌艳 编辑:何冰 2017-04-18 20:39:25
时刻新闻
—分享—

  “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的,每每回顾都沁心入脾,温暖朴实。这样的动情感召和谆谆嘱托在任何时候都足以激起所有党员干部的爱民、亲民、为民之情之责。

  让网信事业造福人民,是习总书记谈及的第一个问题,也是一再嘱托“为了谁”的问题;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是总书记谈及的第二个问题,“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总书记开篇先讲这两个问题人民、民意、网络群众路线,为网信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和确定目标,这充分体现了网信事业的发展理念与当前的治国方略是一脉相承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体察和关切网络民意,走网络群众路线,就是我党为民服务和群众路线优良传统在网络时代的发扬和传承。

  毋庸置疑,互联网已经成为民众生活的好帮手、好助手,成为人民交流、娱乐、获取信息的最为便捷渠道,通过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生活、互联网传播民众已经享受到了信息社会的众多福利。而随着网络表达和网络问政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舆情民意和“草野”智慧的发源地和聚集地,成为民众讨论公共事件和参政议政的最重要和最便捷平台。网络民意的知察已经成为党员干部当前时代走群众路线的基本功和必备功。

  过去的一年,政府在“互联网+政务”方面大有作为。2月,中办、国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11月进一步出台了相关意见的《实施细则》。明确要求,要“扩大政务开放参与、扩大公众参与”;对于网络舆情和民意更是要求要“积极回应关切”,对于网络舆情提出更为细致和明确的指导和要求“突出舆情收集重点、做好研判处置、提升回应效果”,“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最迟要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这进一步体现了各级党政干部从网络舆情、网络民意入手,践行群众路线的实际行动。

  截止2016年底经过认证的“政务微博”16.4万+,截止2015年底经过认证的“政务微信”10万+。2016年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在政务号的发展上也突飞猛进,截止2016年底“政务头条号”3.5万+,“网信中国”一点号矩阵也成为一点资讯进军政务的亮点。各级政府积极响应,维护政府网站、开通完善政务微博,甚至开始尝试新花样,推出APP等。网上访民意,网下解民忧,缩短为民服务的时间,一些地方政府通过互联网政务让原本可能需要3天才能解决的民生难题,最快在1个小时内就能解决,服务效率大大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2017年“朝阳群众”APP正式上线,开启“互联网+警务”新模式,试运营已来已经协助警方破获各类案件63起。在互联网+政务和积极回应网络民意的协动互促下,网络民意和群众路线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NextPage]

  网信事业的发展与互联网新技术密切相关,网络民意和网络舆情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进行着变革。2009年被称为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元年,经过8年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以及手机端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接入的主要渠道和方式,随着5年多的政务“两微一端”的发展,互联网政务也开始以手机端为主。网民去了手机端、去了社交平台、去了微信,截止2016年底,微信日登陆用户高达7.68亿,超过我国网民总数7.31亿的整体规模。根据《2016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国20-70岁人口总量约9.84亿,微信用户以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为主,因此按此预估微信日登陆量用户占到20-70岁整体人口的78%。因此,网络民意和网络舆情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了移动端和社交平台,UGC内容应该成为网络民意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政务公号也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互联网+政务平台。

  2017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调查实验室与腾讯指数合作进行央媒微传播力的研究显示,网络中的央媒微信公号的传播影响力巨大,以16家央媒微信公号两会期间(3月3日-15日)的新闻传播来看,微信公号的新闻有效触达人数累计超过1600万人次。而同时央媒的微信公号的传播也显示出不同于传统媒体和网站的独特特征,比如:微传播的高聚合性,即大部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集中于少量的一两家公号;再比如当前新闻媒体的原创文章在网络中的扩散主要是通过社交平台到达受众。这些关于网络传播以及微传播等新的研究和探索值得关注,这些也蕴含和揭示了网络民意可能的发展和走向,群众去了哪,民意去了哪,党员干部就应该往哪走,网络群众路线就应该根据群众的互联网使用实际和现状进行不断地革新和探索。

  2004年4月20日中国首次接入国际互联网,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在中国开始了第三个10年的发展。在技术和媒介的发展史上有一个著名的“30年法则”,第三个10年,已经到了“哦,又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一项标准技术,人人都拥有它。”可以想象互联网在中国正在发展和即将到来的“第三个10年”的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因此,网络民意和网络群众路线仅仅是开始,才刚刚探索,还有很多需要试验、需要摸索、需要创新。广大的党员干部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准备好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更大的社会民意和政府治理的变革。

  在西方社会学中,互联网是被视为当前信息时代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工具,是要重构社会制度文化以及权力关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国广大网民的互联网使用和他们的网络空间的行为和文化,就是中国网络社会的崛起和塑造的过程,因此,网信事业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工作,而是整个社会的重构和重塑。如果从这个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是否更能体会其中的深意与寓意,更深刻和敏锐地觉察到网信事业的重要战略意义。

  一年很短,可做的事业有限;一年很长,所有的发展和变革都是一年一年的累积,“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各级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讲话和“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网信讲话,是需要一年接一年的回顾和学习,更需要通过爱民亲民的质朴浓烈和勇敢智慧去创新、去践行。

    (杨斌艳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秘书长)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