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治国理政新实践·安徽篇】产业扶贫解“三难”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夏海军 编辑:何冰 2017-03-22 01:06:33
时刻新闻
—分享—

  产业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铁抓手”,是增收脱贫的根本之策。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各地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光伏扶贫、特色种养、旅游扶贫等产业扶贫发展较快,但是也必须着力解决方法措施单一、脱贫效应不够强、政策落地不精准三个关键问题。

  拓宽产业扶贫的多重路径

  ——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创新多种产业扶贫模式,体现特色和比较优势,着力解决容易出现的扶贫措施单一问题

  捡起柳条、绕圈、系紧……一个柳编吊篮不到一刻钟就“诞生”了,这是记者近日在阜南县田集镇赵老村“扶贫车间”见到的一幕。当天,“车间”里有30多个村民在上班。贫困户雷芳是编柳条的“菜鸟”,一天也能赚到50元至80元。“俺最近才到这里编吊篮,不需要啥技术,对着吊篮铁架子圈线就可以了。 ”

  阜南县扶贫办主任曾晓彬告诉记者,该县已建成和在建“扶贫车间”达79个。 “保守估计,通过此工程可使就业的贫困人口年均增收万元以上,真正带动贫困户脱贫。 ”

  我省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扶贫全面推进。截至去年底,全省发展1项以上特色种养业的贫困村1073个,从事1项以上特色种养业的贫困户16万户;全省已经建成12.25万户户用光伏电站、2915座村级电站已并网发电;启动333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当年带动10.5万人脱贫。

  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是发展产业扶贫的重要前提。宿松县76岁老人“不等不靠”的励志事迹,让当地极少数“懒汉”受到激发。该县佐坝乡碧岭村贫困户洪大鹏,无儿无女,与老伴黎莲姣相依为命。老洪不等不靠,2016年他开始养殖野鸭,1年下来增收1万多元。对于脱贫,老洪满怀信心地说,今年他准备继续饲养野鸭200只,同时,扩大蛋鸡的养殖规模,发展到300只。

  虽然多地都在推进产业扶贫,但是难掩措施单一的尴尬,比如一些地方患上了光伏扶贫“依赖症”。去年,光伏扶贫占全省产业类扶贫项目41.12%,而增收明显的加工业及乡村旅游项目160个,仅占产业类5.6%。去年8月,某贫困村光伏扶贫项目被洪水冲毁后,再无一项产业扶贫类项目了。

  省扶贫办负责人认为,要根据实际,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拓宽产业扶贫的多重路径,不能盲目跟风。要坚持市场导向,创新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充分体现出特色和比较优势。对于有能力、有土地但缺资金、缺技术的贫困户给予一定额度资金和技术帮扶;对无劳力或劳力不足的,可采取经营性托管、承包式托管等方式,将土地等生产要素托管到大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项目收益按比例分成等。

  发挥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作用

  ——构建与贫困户的利益共同体,建立主体带动、利益联结和风险防范等产业扶贫机制,着力解决容易出现的产业脱贫效应不明显问题

  产业脱贫被称为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之首。但从目前看,与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产业脱贫效应的不明显。

  从我省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结果看:2016年脱贫人口仅有18.1%是通过产业脱贫的。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占比偏低,全部141.1万个到户项目中,产业发展项目仅占18.5%。到村产业项目也是如此,1077个出列贫困村共安排到村项目13324个,其中基础设施项目7788个、占58.45%,产业发展类项目2873个、仅占产业类项目的5.6%。

  “产业扶贫占比偏低跟落地不畅有关。要发挥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龙头带动作用,否则难以开花结果。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处长张延明表示。

  “合作社+大户+贫困户+贫困人口”的经营模式,让贫困户增收有保障。脱贫攻坚实施以前,灵璧县渔沟镇郑楼村大部分贫困户技术水平较低,缺乏启动资金。定点帮扶单位省委宣传部投入200万元,市县配套630万元,先后建设了占地600亩左右的扶贫大棚产业园,亩均年产出1.2万元,亩均纯收入5000元。去年底脱贫的张淑英说:“我在大棚上班,年收入有1万元。村里和合作社签协议了,贫困户工资是月结,天天都有现钱。 ”

  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是带动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能力带不动、有能力不带动,缺机制带不好、愿带动带不准等情况仍然时常出现。

  “建立主体带动、利益联结和风险防范等产业扶贫机制,确保贫困户受益。 ”省扶贫办负责人表示,发挥能人带动,鼓励返乡能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吸纳贫困户耕地、劳动力等资源,构建与贫困户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招商引资、村企共建等方式,吸引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开发,带动贫困人口就业;依托园区载体,形成“园区+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的产业扶贫综合体,等等。

  产业扶贫落地,关键在于政府推动

  ——将产业扶贫工作纳入对各级各部门扶贫开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考核奖惩,一票否决,着力解决容易出现的产业扶贫不精准问题

  “贫困户发展产业,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放手给他们干风险过高……”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地方干部对产业扶贫认识不到位。有扶贫干部认为,产业扶贫难度大、见效慢、出错率高;产业发展是群众的事情、市场的事情……以至于少数地方出现了在产业扶贫的规划、引导、保障、服务等方面,没有用心用力,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特色产业发展等情况。

  目前,我省产业扶贫系列政策都已经出台,具备打“组合拳”的政策基础,但是落地不精准,甚至没有落地。比如,光伏扶贫政策规定,“重点扶持三无贫困户和无集体经济收入或集体经济薄弱、资源匮乏的贫困村”,但从实施情况看,少数地方因为缺乏研究,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

  扶贫小额信贷和扶贫再贷款政策对产业扶贫支持明显,但实施不尽如人意。截至去年底,全省小额信贷仅为16.7亿元,在全国处于倒数的地位,各个贫困县之间差距也大,甚至有的县的小额扶贫信贷工作刚启动。

  去年,定远县扶贫小额信贷的贷款额度一度占全省贷款总额度的10%以上。 “我们启动不算早,去年3月才开始评级,属于后程发力、加速推进。”定远县扶贫办副主任邓晓勇透露,县里强化督查调度,实行每天短信通报、定期会议调度和约谈推进,放贷额度落后的乡镇主要负责人倍感压力。

  落地产业扶贫,关键在政府推动。省扶贫办负责人表示,地方政府要把产业扶贫作为各项精准扶贫的首要举措,主要负责人亲自抓,逐级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明确专人,具体负责。

  今年起,我省有望建立月小结、季调度、半年巡查、年终考核的的督查机制,通过定期通报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财政支持的产业扶贫项目,跟踪问效,确保项目早建成、早见效。产业扶贫工作纳入对各级各部门扶贫开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考核奖惩,一票否决。 ”省扶贫办负责人说。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夏海军

编辑:何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