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务院出台条例 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洪双 编辑:周怡琳 2017-02-26 09:02:49
时刻新闻
—分享—

  2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修订后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日前,国务院法制办、教育部的负责人就《条例》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简单介绍一下《条例》出台的背景和起草过程。

  答:1994年颁布施行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对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残疾人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残疾人教育理念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推进融合教育;特殊教育资源不足、分布不均,残疾人入学还存在一定困难;残疾人教育教学规范需要加强,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等。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从残疾人教育的发展目标和理念、入学安排、教学规范、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保障和支持等方面对《条例》进行修改、完善。

  教育部于2012年12月向国务院报送了《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法制办收到此件后,先后两次书面向有关部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部分学校以及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会同教育部向5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发放调查问卷,赴浙江、广西、重庆和新疆进行调研,召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特殊教育学校座谈会。在此基础上,法制办会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对送审稿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2017年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2017年2月1日,国务院正式公布《条例》。

  问:《条例》修订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一是总结实践经验,将近几年有关促进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文件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为法律制度。二是立足实际情况,推进融合教育,在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特殊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完善残疾人入学安排,规范教育教学活动,使残疾学生接受与其身心状况相适应的教育。三是明确政府责任,加强对残疾人教育的保障和支持。

  问:《条例》对残疾人教育发展目标和理念做了哪些调整?

  答:《条例》根据残疾人教育发展形势变化和实际需求,对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和理念进行了调整,规定: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应当保障义务教育,着重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残疾人教育应当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融合教育,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

  问:《条例》为方便残疾人入学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条例》规定:一是选择部分普通学校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或者设置特殊教育学校,招收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二是残疾儿童、少年按照其接受教育能力,进入普通学校或者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不能到学校就读的,通过提供送教上门或者远程教育等方式实施义务教育。三是扩大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招生规模。

  问:《条例》为规范残疾人教育教学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条例》规定:一是义务教育,招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应当将残疾学生合理编入班级,安排专门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或者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教育行政部门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在一定区域内提供特殊教育指导和支持服务。二是职业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以提高就业能力为主,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并加强对残疾学生的就业指导。三是高中以上教育,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远程教育等方式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提供便利和帮助。

  问:《条例》为加强残疾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为了提高残疾人教育教师专业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条例》规定:一是明确任职特殊要求。二是合理配置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特殊教育学校配备承担教学、康复等工作的特殊教育教师,在指定招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设置特殊教育教师等专职岗位。三是提高待遇。

  问:《条例》为加强对残疾人教育的保障和支持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为了加强对残疾人教育的保障和支持,《条例》规定:一是保障经费投入。二是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三是减免费用。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减免学费和其他费用,并优先给予补助。

  (本报记者 周洪双)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洪双

编辑:周怡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