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航拍:港珠澳大桥主体桥面9月27日全线贯通

来源:新华网 编辑:何冰 2016-09-27 22:45:18
时刻新闻
—分享—

  9月2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实现贯通。这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随着大桥施工进入岛隧工程收官阶段,为将来全线贯通奠定了重要基础。新华网发 唐耿澈摄

  作为中国桥梁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环保要求最高、建设要求最高的“超级工程”之一,这座跨海大桥汇集了一大批“中国装备”,采用了一系列“中国工法”,诞生了一整套“中国标准”——碧海变通途的背后,是最鲜活、最真实的“中国力量”。新华网发 唐耿澈摄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海域,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世界级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她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55公里。其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是桥-岛-隧集群的主体工程,分别由22.9公里的主体桥梁和6.7公里的隧道与人工岛构成。她使用了世界上最长的钢结构桥梁,仅主梁钢板用量就达到42万吨,相当于建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新华网发 唐耿澈摄

  “港珠澳大桥的‘世界之最’可以罗列很多很多,作为全球最重要贸易通道上的超大型桥梁,她是中国桥梁工程界创新和攻坚能力的集中体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说。 1971年起就在中铁大桥局工作、参与指挥建设包括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胶州湾大桥等在内的多所跨海桥梁的老桥梁专家谭国顺则用“集大成者”来形容港珠澳大桥。他说,“世界之最”的背后,是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进而形成一系列“中国标准”的艰苦努力。新华网发 唐耿澈摄

  以海上桥梁耐久性问题为例,港珠澳大桥打破了国内通常的“百年惯例”,制定了120年的设计标准。在建设过程中,人们发现,源自于西方海洋地质标准的技术、工艺无法满足施工需要,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引领下,中国科研人员依靠1986年以来湛江地区累积形成的海洋水文数据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并结合伶仃洋实际,创造性的提出了“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最终保障了“120”这个指标的达成。新华网发 唐耿澈摄

  “从高性能环氧钢筋到高性能海工混凝土,再到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无论是主体工程,还是临建工程,均要以科技为先导,通过科研攻关解决设计施工中的难题。我们几乎每一步都是新的、前人没有做过的。”苏全科说。而这些成果最终都定型为不同领域的工艺标准、质量标准,继续引领中国桥梁工程建设能力向更高层面挺进。新华网发 唐耿澈摄

  和其他跨海大桥不同的是,港珠澳大桥是像“搭积木”一样拼装出来的。先在中山、东莞等地的工厂里把桥墩、桥面、钢箱梁、钢管桩统统做好,再等到伶仃洋风平浪静时一块块、一层层、一段段的组装起来——这就是港珠澳大桥首次实现的“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建设理念。“建造”由此变成 “制造”。新华网发 唐耿澈摄

  苏权科说,如果没有国产的大型施工装备、大型浮吊、大型船舶,参建企业就不可能完成这一艰巨挑战。“安装的海豚桥塔,一座就重约2800吨,我们调用了两艘自主生产的分别为3200吨和2300吨的大型浮吊船协同作业,让这么巨大沉重的钢塔在海面上翻了个身,最后精确定位在承台上,这一项就创造了世界纪录。”广东长大公司港珠澳大桥CB04标项目书记罗锦鸿说。“中国制造”长足进步,是得以让“拼积木”实现的根本原因。这位从业20多年的桥梁专家说,15年前,国内浮吊船的承载量也就百吨左右,但是现在中国企业已经跻身全球最顶尖的浮吊船制造者行列,从中国出发的浮吊船已经在世界多个地区参与桥梁施工。新华网发 唐耿澈摄

  眼下,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仍在继续。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韦东庆说,6.7公里长的海底隧道已完成28节沉管安装,还剩最后5节,预计全线建成后香港至珠海的陆路通行时间将由3小时变为半小时。

  在中国工程人员眼里,港珠澳大桥是迈向新高度的一个里程碑。中国桥梁人已经把目标投向了更远的未来。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中铁山桥集团一次性购买了两台龙门式起重机,单价高达1.3亿元。项目负责人王树枝说,企业如此大的投入,就是因为看好港珠澳大桥的示范效应,“无论是参与国内还是全球市场,我们都有充分信心。”“港珠澳大桥的示范效应和标杆效应已经显现,一些国外项目考察完港珠澳大桥项目之后,就相信企业完全具备高质量、高标准的施工能力,这意味着我们的桥梁建设水平迈入了一个新台阶。”苏权科表示。新华网发 唐耿澈摄

来源:新华网

编辑:何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