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唱好“安天下 稳民心”的重头戏——“十二五”农业现代化跨越新台阶

来源:新华网 作者:于文静、王宇 编辑:高芹 2015-10-07 12:28:00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华网北京10月7日电(记者于文静、王宇)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则天下安。“十二五”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既丰富了百姓餐桌,也成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压舱石”。尤其是面对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内外压力和挑战,我国明确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我国进入农业现代化实现阶段中后期

  近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首个落地项目——“小麦-玉米周年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的现场观摩活动在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举办。通过集成绿色防控、科学施肥等技术,10万亩小麦-玉米核心示范田全年亩产1517.5公斤,降低了农药和化肥施用量,增收1200元以上。

  加快研究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缩影。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蒋丹平表示,“十二五”以来,我国农业领域总体科技水平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52%提高到2014年的56%,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10年的52.3%增至2014年的61%。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整体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稻功能基因组、杂种优势利用、生物汽油制备技术等居国际领先水平,植物育种、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和疫病控制、农产品精细加工、环保型投入品等技术处于并行研究阶段。与此同时,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我国农业的良种化、水利化、机械化、商品化程度有很大提高,今日之农业远非传统农业可比。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现代化已进入中后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

  农业现代化仍是短板

  “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农业现代化还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说,农业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不断聚集,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压力加大,破解“谁来种地”的压力加大,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内农业产业安全的压力都在加大。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短板之一是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尽管稻、麦单产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玉米单产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是世界平均值的47%。”叶兴庆说,这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力下降。农业产能中,相当一部分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退出这部分产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艰苦努力。

  “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处于关键转型期,已迈入主要依赖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蒋丹平说。

  为应对农业发展的挑战,国务院已经出台意见,明确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

  五项措施明确农业现代化路径

  孙中华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要着重在调结构、扩规模、保安全、可持续、强科技五方面下功夫。

  “根本要靠创新驱动,使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孙中华说,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叶兴庆表示,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6%,比发达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还有很大潜力。今后要提高投入品的使用效率,测土配方施肥,提倡使用水溶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机械化统防统治。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扩规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我国户均耕地规模不足10亩,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向规模要竞争力。”孙中华说,要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和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同时,要加快“调结构”,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安全”,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持续”,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由高强度利用向节约高效利用转变。

来源:新华网

作者:于文静、王宇

编辑:高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