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永远扎根于人民中间——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来源:新华网 编辑:刘仁军 2015-07-01 09:06:39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华网北京7月1日电 共产党员是什么样的人?

  自《共产党宣言》问世,这个问题的提出已超过一个半世纪。而今,人们仍在追问。

  有时他们被称为“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但更多时候他们也被凡人琐事包围,也有寻常的喜怒哀乐。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对国家、民族和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

  8700多万中国共产党员,就在我们身边,是同事、朋友、家人,是茫茫人海中熟悉又陌生的一张张面孔。然而,走近基层党员中那些优秀分子,总让人有一种别样的触动和感悟……

  危难时刻,他们挺身而出

  “敬爱的爸妈:如果您的儿子在这遭遇不测,请你们不要伤心……在这次地震中,你们的儿子没有退缩,总冲在前头,保护当地老百姓安全,让他们安全转移。”

  这是一封遗书,共产党员、公安边防战士邵明贵写于今年4月29日。

  尼泊尔8.1级强震,西藏吉隆口岸成为“孤岛”。直升机起起落落,载走了转移的人们,只有边防检查站11名共产党员带领10名战友留下来,继续坚守国门。

  留下,就意味着与死神为伴。

  余震不断,山体崩塌,边检站风雨飘摇。每个留下的人都写了遗书,交给撤离的战友:“假如我们遭遇不测,请转交给我们的亲人。”

  时间紧迫,字迹潦草,却难掩真情。

  27岁的杞从军写道:“亲爱的老婆,你和儿子还好吗,儿子长大一点没有?我很想你们……你一定要好好把他带好,将来成为国家有用的人。”

  边检站党委委员、副站长蒲政江给妻子发了条短信:“我也即将率队前往最危险的地方。如果不能平安归来,请善待父母和幸儿。”

  战争年代,每当战斗最艰苦的时候,共产党员总是带头跳出战壕,冲进枪林弹雨。和平时期,再逢紧急关头,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最后一架直升机升空那一刻,留守官兵整装列队,肃立,致军礼。机上、地面,战友们热泪长流。

  十多个昼夜,飞落的滚石把相对“安全区域”压缩到只有约300平方米。留守党员每天照常迎着朝阳向国徽敬礼,在“国门卫士,戍边卫国”8个金色大字下坚守岗位,直到换防战友赶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疫情、泥石流……历数一次又一次重大灾难,最先冲进去、最后撤出来的,都有共产党员的身影。一两个人的表现也许是个案,一个群体的共同特质却令人深思——为什么他们有超乎常人的勇气?

  这次尼泊尔地震,共产党员、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雪布岗居委会主任西绕坚参失去包括妻子在内的4位亲人,而女儿脚趾也被截掉。尽管悲痛欲绝,这位有27年党龄的老党员仍然果断组织200多名村民徒步转移。

  撤离前,他跪在已变成一片废墟的家门前,给每位逝者磕了个头,心中默念:“我是党员,有义务照顾大家,请你们原谅。”

  情怀、责任、使命,是共产党员的力量之源。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共产党员因此能舍小我、成大我。

  今年2月3日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印度洋上遭遇最严重的一次险情——母船水面支持系统突发故障,“蛟龙”无法起吊,在漆黑的洋面上随风飘荡。

  滞留太久,3名下潜员将有生命危险;如果开舱,凝结着我国顶尖海洋科技的装备可能灌水报废。

  现场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时,49岁的共产党员、绰号“老轨”的轮机长刘军说:“我来。”

  这个体重近两百斤的人,钻进一只运货的吊笼,被吊起十多米高,把150公斤重的液压马达拆下来、换部件、重新安装。海风中,吊笼剧烈摇摆,狭小空间里他汗流浃背,还要忍着烟囱飘来的呛人废气。光线昏暗,许多操作只能靠手摸……

  一夜无眠,“蛟龙”号终于转危为安。出舱时,3名下潜员泪水夺眶而出,笑容却绽放在刘军满是油污的脸上。

  大家已算不清楚,这是这位老党员第几次挺身而出,主动担当故障险情化解任务。船上甚至流传着一句话:“有困难,找‘老轨’。”

  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精神特质。

  94年前,党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在危难中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使命。从那时起,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成为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

  平凡之中,他们默默坚守

  紧要时刻力挽狂澜,令人荡气回肠,而生活的常态却是平淡、平凡。

  更多的基层党员人生中没有什么“高光时刻”,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他们也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却有着日积月累的水滴石穿。

  一提起城管,人们可能会想起管理者和商贩之间的“猫鼠游戏”。共产党员、安徽省淮北市城管支队副支队长王小勇却被很多商贩称为“雷锋城管”。

  六年前,王小勇在巡查时发现一个残疾人占道摆摊,上前管理时,他抵触情绪很严重。经多方打听得知,这个名叫宿献军的人因小儿麻痹症双腿致残,妻子离家而去。他独自养大了女儿宿慧敏,一家生计全在这小买卖上。

  王小勇心情很沉重,决定把“管理”变成“帮扶”——

  听说宿献军会修鞋,王小勇送他一台修鞋机;为了解决他占道摆摊问题,王小勇跑遍大半个市区,替他找到一个既不影响市容、人流量又大的经营地点;一年后,宿慧敏上初中交不起钱,王小勇带他们父女俩去找校长,免掉了孩子的所有费用;又过三年,女孩考上了卫校,又是王小勇设法帮她免了学费,还申请到贫困助学金……

  这样的热诚,什么样的坚冰融化不了?王小勇成了宿献军掏心窝子的朋友。

  随王小勇来到宿家,记者见到了这样的情景:宿慧敏站在门口大老远挥着手,亲热地叫“小勇叔叔”。宿献军拄着双拐迎出来,握着他的手叫“兄弟”。

  “他真是个党员的样子,是真为人民服务。”宿献军这么说,记者采访几个商贩都这么说。

  在淮北,王小勇是街头巷尾的“民”星。小区卖西瓜的、摊群点做面条的、高架桥下开锁修鞋的,这些曾经的“对头”,如今都变为王小勇乃至整个城管团队的朋友。有的商贩办喜事请他去;有的孩子从外地寄来家信,通过王小勇转交……

  优秀的基层党员常常是这样:初看时,与常人无异;细体会,却与众不同。他们总是为别人着想更多,总是吃苦更多,总是胸襟更宽广,总是对自己要求更高。

  刚当城管时,王小勇也常和商贩口角冲突,曾被人挖苦:“就这素质还是党员呢?”从此,他每次出勤,总把党徽别在胸前,为的是提醒自己:注意言行,服务群众。

  言行的高标,源自内心的理想信念。

  湖南岳阳89岁的老党员王忠一生清贫,却把一毫一厘攒下的15万元全部作为“特殊党费”上交。交完钱,还要交房子。

  他已经安排好了:“如果老伴先我而去,我打算搬去敬老院,把房子卖了交给组织,由组织去资助贫困学生。如果我先走,就等老伴百年以后再卖房子,除了给老伴办后事,剩下的钱还是交给组织去资助学生。”

  记者问他为什么,这位有66年党龄的老党员说:“我始终相信,共产党员和普通群众是要有区别的,党员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这位两袖清风的老人,赢得无数人的尊敬。

  “要使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生活得更美好。”这句话抄在贵阳市碧海社区老党员刘兴顺的日记本扉页上。

  今年74岁的刘兴顺有两个绰号,一是“闲不住”,一是“移动监督员”。水管爆了、下水道堵了、垃圾没运、路灯大白天不关……他碰到什么管什么。每天早上,他都扛着30斤重的报纸走4公里路,义务送到居民家里,四年走了五千多公里,相当于从贵阳到北京一个来回。

  年纪大了,老刘的手脚已经不大灵便。一年冬天,他在取报纸的途中摔倒在雪地上,后脑勺着地,昏迷了两分钟,醒来后,又继续朝邮局走去。家里人坚决反对他再送报,他却说:“岁月不饶人,可我不能放下一辈子的理想信念。”

  奋进路上,他们走在前列

  在王新军看来,他现在这个“官”,是全中国最不好当的官——河南兰考县委书记。

  “不管你愿不愿意,人们就会拿你跟焦裕禄比。”王新军说,“不怕老百姓说‘焦书记好’,就怕老百姓说‘还是焦书记好’。”

  半个世纪前,焦裕禄被称为“县委书记的榜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精神”成为共产党员学习的“样本”。今天,当13亿中国人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奋起前行时,党员干部仍是中坚力量。

  6月17日,王新军在北京招商,热情饱满地介绍兰考发展优势,忽然收到弟弟的一条短信:“今天爹一周年,能回来给咱爹烧张纸吗?”

  “千里之外寄托哀思,这里离不开我。”他回复。

  一年前的这一天,王新军匆匆赶到了父亲病床前。此时,父亲只能靠仪器维持生命,只为看他最后一眼。父亲重病半年多,他总共来了三次。而就在这半年,他跑遍了兰考一百多个贫困村。

  他心里很急。守着“焦裕禄精神”,兰考发展了四十多年还是贫困县,还有10万贫困人口。他不想让兰考“被别人平均着进入小康”,他要带着83万兰考人昂首挺胸地摆脱贫困。

  跟老乡谈养鸭、组织驻村工作队、做计划、写材料……能多做一件实事就多做一件,能解决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王新军的时间就这样被占得干干净净。

  父亲等不到他,兰考却等到了。就在老父去世当年,兰考贫困人口减到了5万。再过两年,兰考就能“把贫困的帽子甩到黄河里”。

  与普通党员比起来,身为领导干部的党员肩上的担子更重。说起来似乎不合人之常情,但他们中的很多人的确不得不被工作挤掉个人生活,付出超乎常人的代价。

  “丫头”,是慈利县零阳镇垭井村老百姓对卓小红的称呼。几年前,这个打扮时尚的“85后”女孩当上村支书时,村民投来怀疑的目光。

  卓小红决心改变这个贫困村的面貌。全村12个组、208户,她一家一家登门拜访。大山里住户分散,走夜路成了常事。开始她很害怕,就把手机音乐开到最大。有一次,摩托车翻到了深沟里,她脸、手都划出了血。医生要她住院,警告说“伤口不处理好会留疤的”。而她简单包扎一下,第二天又投入了工作。

  几年间,在她的努力推动下,村里改造了水、路、电,建了新学校。特别是1200多米自来水管道的铺设,解决了80%的人畜安全饮水问题。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话永远没错。一个党员干部是不是一心为公,老百姓心里有数。

  两百多双鞋垫,代表了山东省滨州市都富李村百姓对驻村干部王文成的评价。

  这位滨州市检察院反贪局处长任村支部副书记两年,临走时,村民想表达感激之情。给啥他都不要,大婶、大娘们就想到一个主意——给他缝鞋垫。很多人不知道他脚大小,所以鞋垫缝得尺码不同、花色各异。然而,那细密的一针一线,缝进去的都是血浓于水的深情。

  大娘韩桂荣住的房子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她有三个儿子,不属于孤寡老人,享受不到帮扶政策,而她的儿子们又一直不愿出钱。王文成找到她的长子,自己掏出1000元:“咱们兄弟四人一起给老人修修房子,这是我的那份!”三兄弟感动而羞愧,很快凑了一万多元钱……

  驻村两年,无论访贫问苦、化解矛盾,还是开沟修路、谋划产业,王文成事事都带头做起,一点一滴地把“共产党员”四个字印在了百姓心里。

  60多年前的解放战争年代,山东百姓给子弟兵缝鞋垫的佳话流传至今。今天这两百多双鞋垫,再次让人们看到了共产党员不变的本色。

  星星之火,他们无处不在

  厦门有一个“颜值最高优秀党员群体”,那是一群漂亮的“空姐”。

  6月初,厦门航空公司一个延误航班迟迟不能起飞。天气燥热,机舱内旅客的情绪也不断升温,叫喊、抱怨此起彼伏。

  有位男旅客火气最大,乘务长王菲微笑着递给他一只餐盒:“您先消消气。”他抓起餐盒,一回手就扔到了王菲身上,“啪”的一声,引来全舱的目光。

  顿时,机舱安静了。

  王菲蹲下身,捡起餐盒,依旧微笑:“要不我给您放在旁边座位上,等您气消了再用餐。”

  这下,旅客一个都不吵了。

  共产党员王菲和她的“飞鹭乘务组”,靠“真诚、真心、真实、真情”的服务赢得了赞誉。

  优秀党员没有特殊标志,唯有与众不同的精神特质是其标志。

  在校园里,他们可能是最有追求的一群学生;在上市公司,他们可能是业绩最好的一群职员;在服务行业,他们可能是最会微笑的员工……

  这个群体遍布全国,仿佛星星之火,照亮着这个时代的一个又一个角落。

  在安徽省明光市,提到共产党员、人民法院政治处主任刘学讲,老百姓可能不知道是谁,但说到“泥腿子法官”,十里八乡人人皆知。与众不同的是,他走出办公楼,把法庭开到了农家小院里、田间地头上。

  有个案子,老母亲状告儿子。如果完全走法院程序,也可以给老人打赢官司。可当了24年基层法官的刘学讲没这么简单处理,他想的是,真的对簿公堂,一家人的母子手足之情该受到多大伤害?

  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说都不管用,刘学讲放了“大招”——去这家人院子里审案,同时召集周围乡亲旁听。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的刘学讲知道,农村人最讲面子,只有把法理、情理相融,才能从根子上起作用。

  果然,一开庭,在众目睽睽之下,自知理亏的几个儿子当场服软。

  “老百姓轻易不打官司,不走投无路谁会来法院?有的大字不识一个,来了门都不知道怎么进。”刘学讲说,哪怕说一句“请坐”,端一杯热水,都会让老百姓心里热乎乎的,“审一个案子,能教育一大片。”

  优秀的共产党员,总是把正能量传递给别人,而受感染的人们,又把正能量传递得更广、更远。

  四年前,哈尔滨师范大学BBS上贴出了一个特殊的招聘启事:“诚聘家教,要求:有爱心,愿意帮助弱势群体孩子成长进步;工资:精神财富;报名地点:雷锋鞋铺。”

  发帖的,是校园里的农民工党员、鞋匠孟广彬。

  一呼百应。从那时至今,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志愿加入这个义务家教队伍,数百名农民工子女、孤儿院儿童受益。

  谈到初衷,孟广彬说:“一些大学生跟我说想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身边许多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不能辅导孩子,请家教又负担不起。我就琢磨,把双方捏合起来,不是两全其美嘛?”

  为什么一个鞋匠对大学生有这样的感召力?因为这个“雷锋鞋匠”不是白叫的,28年来,他义务为贫困学生、老年人、残疾人修鞋达十几万双。

  不仅如此,大家还看到:他为社区里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修鞋、打扫卫生;每逢节假日,他都去敬老院义务照顾孤寡老人;有些农民工兄弟收工晚了,孩子没人照顾,他就主动让爱人把孩子接过来,跟自己的孩子一起照看……身边居民有大事小情,他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天长日久,一些大学生从单纯来修鞋慢慢变为找“孟叔”聊聊天、说说话。已毕业的哈师大学生刘迪至今记得“孟叔”说过:“你有笑脸,我有笑脸,大家都有笑脸,这个社会就更和谐。”

  刚开始修鞋时,孟广彬在身边摆了一本留言册,想听听大家对自己手艺的评价。但是后来,留言却渐渐转向了对他人格的感怀。到现在已有厚厚的7大本,摞起来超过半米,万余人留言。

  随手翻开,一名大学生写道:“也许这是最后一次在师大修鞋,因为明天我就要告别大学的生活,感谢您为我修的鞋,相信它会陪我走过今后更苦更累的人生路。”

  优秀党员既平凡,又与众不同,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不寻常的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坚韧而温暖,浓烈而清新,执着而博大,凝聚着一股昂扬向上之气,永不停息地为我们的国家、民族与时代注入勃勃生机。(执笔:李柯勇、罗宇凡、王晓磊;记者:杨三军、许雪毅、杨玉华、强勇、席敏、谭畅、张旭东、王新明、陈诺、李亚楠、袁汝婷、张京品、王守宝、庞明广)

来源:新华网

编辑:刘仁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