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廊坊环保局官员写小说:环保局长治霾被撤职

来源:中国广播网 作者:刘飞 编辑:申太阳 2015-01-23 10:09:12
时刻新闻
—分享—

  央广网廊坊1月23日消息(记者刘飞)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做接下来的报道之前,我们先来读一部小说中的片段,一段“吵架”的片段,“吵架”的主人公,一个是某县县长,另一个是该县的环保局局长:

  小说《霾来了》片段:

  环保局吕局长:GDP不能带血,但也不能带污吧?污染这么大,霾这么重,咱不能光要政绩不要命了。

  胡县长急了:吕正天,你快当两年局长啦,雾霾你也没治好,倒是让媒体把该你管好的小电镀、小炼油曝光了,这对全县招商引资的形象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啊?

  环保局吕局长:“十五小”、“新六小”,国家早明令取缔了,您当5年县长啦,县里怎么落得个“十五小”久打不绝的结果?您查一查,到底是谁在当托,该由谁负责。

  胡县长:我看就该你吕正天负责!

  环保局吕局长:那你撤了我吧。

  胡县长:那你写辞职报告吧!

  这段对话的双方,一个是某县县长,另一个是环保局局长。两人因为县长想把一笔治理污染的预算,挪去盖办公大楼而吵了起来。这个有些写实的片段,来自小说《霾来了》,讲的是环保主题,作者叫李春元。不过他的另一个身份更受人关注:他是河北廊坊环保局副局长。

  作为一位环保官员,李春元当了一回“作家”。在24万字的小说中,有一个字贯穿始终,那就是“霾”。而在现实中,他的工作是要把“霾”送走。

  雾霾在一次次刺激人们呼吸道的同时,也刺痛着人们对环境治理的期望。小说以“霾”为题,作者的工作身份又恰恰是“环保局长”,这也让人不禁评估起这些有关“霾”的虚构的故事中,有多少现实的成分?环保官员为何要让“霾”说话?日常环保人的工作也像开头所听的片段那样,冲突感十足吗?

  李春元:今天这天气,廊坊属于中度污染,PM2.5监测站公布的数字。每天早晨7点钟之前起床,打开手机就等着这“嗞”的一声。就看这信息,今天天气状况是什么状况,昨天廊坊全省排队是多少,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李春元的一天,从早上起床查看手机上收到的廊坊空气质量数据开始。廊坊市环保局,和北京市中心区的直线距离不过四五十公里。

  李春元:京津在河北的包围之中,如果说单打独斗的治理,恐怕效果上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说从廊坊的地理位置上来讲,它是全国离北京最近的地级市,廊坊的污染治理,在京津冀污染治理的盘子中,应该放在北京。

  北京和河北多地,曾在PM2.5污染排行上,包揽过全国后十名。各种肉眼看得见看不见的颗粒,模糊了能见度,却让人们对“霾”的认识日渐清晰。

  在李春元笔下,“霾”成了一个城市的锅盖。作为虚构的文学作品,《霾来了》当中有样的情节:市区发生数起蒙面人借雾霾深夜入室盗窃案。这咋听上去有些荒诞、调侃:

  李春元:小偷要是去盗窃东西雾霾天对他是比较有利的,一想就是那么回事。这个就是现实。你从北京来,她从石家庄来,我在廊坊,2012、2013年这种现象在咱们三个城市都是存在的。见不到太阳了,空中灰蒙蒙,不就像个大锅盖一样把太阳遮住了么。不愿出门,不敢开窗,出去不敢深呼吸。不就是怕这个,一呼吸全是煤烟味。

  从2008年开始从事基层环保工作至今,李春元没有选择当一个“安静的环保局长”。一个环保局副局长为什么要写小说?这个问题,李春元已经回答过很多次。总结起来,一是为了“科普”,二是为了“沟通”:

  李春元:“霾”在历史上是什么呢?是一种可怕、让人恐惧的动物。所以说,人们把污染形容成“霾”就说明霾的可怕,人们从心里对它认知的开始。围绕“霾”,它的知识、解释、形成,更深层次,“霾”长时间形成对人体的伤害,对社会的伤害,对这些问题我都在书中体现出来。理解越深,了解越透,心里越害怕。但是,害怕不是办法。

  李春元的小说,前后集中写作了100天左右。随身带着纸笔,想到什么就记下。2008年从事环保工作以来,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不管是否亲身经历,都成为了他的素材。

  小说开篇不久就出现了有些“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的场面:某县县长想把一笔治理污染用的预算另作他用,环保局局长和县长因此吵了起来:

  李春元:过去在一些地方出现这样的问题——未批先建,或者,明知有污染还要把它(项目)在本地落地——其实这个就是不正确的政绩观造成的。在小说中有某县胡县长和环保局吕局长的一场博弈。其实,这在当时那个时期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应该说都是有的。但那个时期恐怕只有环保人能够体验到落实法规和支持发展的难点、难处、痛苦。

  环保局是一地环境治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自然在出现环境问题时,也是首挡其冲。而环保局长这个职务,曾经就有人悬赏,让当地环保局长到河里游泳,以证明水质。

  环保工作之初,李春元曾在一次环保部门的培训班中听到各地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诉苦。他用“上压下顶”来形容一段时期,环保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被两头“夹板”的尴尬角色:

  李春元:在雾霾治理开始的时候,有些群众不了解环保局的工作特点,认为雾霾的形成是环保局不作为。再加上有些基层政府的官员,对环保局在项目支持上,在执行法规还是执行某个领导的意图中间,有个代沟。所以,问题就集中到环保局了,就形成了“上压下顶,群众骂”的情况。环保人都很着急,心理有委屈,肩上有责任,工作有困难。

  有同事、同行看过他的小说之后,找到他说,比起现实工作,小说写的还是“太收着”了。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法》、《新环保法》等相关环境法律的出台和实施,让李春元、这位地级市的环保局副局长感受到了工作上的激励。

  虽然工作仍旧很忙,写作还没有时间表,但按李春元的计划,接下来他想写《霾之惑》,背景是当下环保工作前所未有的新形势。

  2015年刚刚开始,昨天采访时,窗外廊坊的天空不算晴朗,空气中度污染。李春元找出一张报纸,上面记录着2014年廊坊大气治理一增一减的数据:

  李春元:2014年廊坊市实现了全年达标天数153天的成绩,和2013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1天,重污染天数和2013年相比减少了14天。

来源:中国广播网

作者:刘飞

编辑:申太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