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面批判一面钻” “圈子文化”绕身边——揭秘生活中那些不寻常的“关系思维”

来源:新华网 作者:陈弘毅 张华迎 吕福明 编辑:何冰 2014-10-22 23:28:16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华网北京10月22日新媒体专电 题:“一面批判一面钻” “圈子文化”绕身边——揭秘生活中那些不寻常的“关系思维”

  新华社记者陈弘毅 张华迎 吕福明

  平时讥讽不正之风,自己办事时却忙着找关系,这是不少人的矛盾心态。“关系思维”为何如此流行,又该如何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加以破除呢?

   警惕“关系思维”成社会顽疾

  记者梳理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攀交情”“打招呼”“托关系”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升学、就业、医疗卫生等资源稀缺领域。

  【教育】一位重点小学的校长向记者透露,在“小升初”取消考试之后,校长掌握着巨大的招生权力,“拉关系”送孩子进名校在不少地方几乎成了“明规则”,更是催生了“招生掮客”市场。一位“掮客”说,自己的“朋友圈”中需求最旺盛的事情就是“上名校”。

  【就业】对于不少正处于求职季的大学生来说,除了每天奔波参加笔试面试外,“找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功课。一位网友吐槽:“‘公平’是建立在没人找关系的基础上的,大伙儿都拼关系了,还谈啥公平?!”

  【就医】家人生病住院需要做手术,要不要给医生送红包?“我周围大多数医生其实不想收红包,但如果我们不收的话,患者反而会有意见。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也很无奈,只能先把红包收下上交,让病人花钱买心安,等手术完成再由医院还给患者家属。”福建某三甲医院一位医生告诉记者。

  “关系思维”的根源在哪里?

  “我们骂师德‘世风日下’,却自己带头给老师送礼,还生怕送少了老师不高兴;我们讥讽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自己遇到事儿却第一时间忙着找关系,仿佛关系够‘硬’就啥都不是事儿。”网友之言发人深思。

  一些人的“关系思维”为何总是跑在“法治思维”前边?多位法学、社会学专家认为,这一怪象缘于中国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社会转型期下尚不健全的资源配置体制机制,以及相应监管缺位、滞后等因素。

  中国社会历来比较重视人情关系,形成了以亲缘关系为根本、业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支撑的三大关系网络。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系副教授刘成斌说,这三大关系网络错综复杂、相互交叉,是产生“关系思维”的重要原因。

  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吴忠民则认为,当下不完善的社会制度是滋生“关系思维”的一大温床。“归根结底而言,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全公平、正义、合理的社会制度。以我们现在盛行的‘圈子文化’为例,它是相对封闭的,并且排斥圈外的人。外面的人要想进入这个圈子,就必须要把‘关系’当做‘敲门砖’,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获取圈内的相关稀缺资源。”

  福建社会法学会会长汤黎虹说,人们倾向于争取那些最稀缺的资源。当前权力的行使对资源分配往往具有很大的“自由量裁权”,加之监督缺位,这必然会催生权力交换、利益输送现象。

  “权力进笼”方能破“关系思维”

  采访中专家普遍认为,“关系思维”催生了种种“潜规则”,败坏党风政风,还是催生腐败现象的“温床”。破除“关系思维”顽疾,需要从顶层制度设计层面加强管控监督,确保把涉及到公共利益、掌握公共资源分配的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其按照法治的轨道运转。

  刘成斌表示,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设,形成一套程序化、公正化、透明化、公开化的社会运作机制,才能彻底根除“关系思维”,营造一种良性竞争的社会氛围,充分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

  “如果权力得不到有效的监督,不按法律法规办事的成本太低,越来越多人会倾向于走关系解决问题。”汤黎虹说。

来源:新华网

作者:陈弘毅 张华迎 吕福明

编辑:何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