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口述雷锋:解码五大谜题 如何看待这些质疑

来源:新华网 编辑:何冰 2014-03-05 21:35:43
时刻新闻
—分享—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为沈阳部队某部因公牺牲的英雄战士雷锋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这是雷锋同志像(资料图片)。 新华社发

  (锐特稿)口述雷锋

  新华网北京3月5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在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3月5日”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雷锋。

  “雷锋”的名字一直温暖着人心,但近年来也有这样一些声音:雷锋是艰苦朴素的典型,为什么拥有当时的“奢侈品”皮夹克?雷锋当兵时每个月津贴平均只有6元,为什么一次能够捐出100元?雷锋说“做好事不留名”,为什么却留下那么多照片?

  在2014年“学雷锋日”来临之际,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走访多地,独家对话五十多年前与雷锋有过接触的当事人,求证调查。

  皮夹克之谜

  艰苦朴素的雷锋,为什么会有皮夹克?

  在辽宁抚顺,记者见到了雷锋生前的战友,73岁的乔安山。1959年时,乔安山与雷锋同在鞍钢工作,雷锋时年19岁。

  乔安山回忆说:“那时候工人礼拜天流行去跳交际舞,雷锋是个很积极的人,也去跳,工友就劝他:这是在鞍山,不是在你老家农村,买几身新衣服去跳舞吧。”

  雷锋在鞍钢工作时期的工友张建文也对“中国网事”记者回忆:雷锋的这件皮夹克是他从寄卖商店买的旧货。由于做熟练工收入相对较高,雷锋还帮他也买了一件,“当时东北的工人,大部分都穿皮夹克,我们湖南工人当时没有。到了寄卖商店,确实有件旧皮夹克,刷得溜光的,跟新的差不多,但是价钱却便宜很多。雷锋叫我也买一件,我说,我只有18块钱一个月,你是熟练工有30多块一个月。他说,你别管咯,就帮我买了一件,他自己买一件……”

  收入之谜

  当兵津贴每月只有6元,雷锋为何一次能够捐出100元?在当时,100元是不折不扣的一笔巨款。雷锋的实际收入究竟有多少?

  事实是,雷锋在入伍之前,收入较高。

  褚士奇,抚顺人,是民间藏友组织“全国雷锋专题藏友联谊会”副会长,他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藏有关雷锋的资料,现在他的家几乎成为了一个雷锋物品的展览馆。褚士奇坦言:近些年质疑雷锋的声音不少,他为此自费走访、调查了主要的模糊点。雷锋入伍前的实际收入,是其中最受关注的一点。

  “起初我也怀疑,雷锋这样一个艰苦朴素的典型,为什么有钱买皮夹克、皮鞋还有料子裤?研究之后我发现,当时雷锋的收入确实挺高,他当时在鞍钢工作,鞍钢待遇很好,工人除了工资,还有奖金、津贴、保健费等。”褚士奇说。他的收藏中,有雷锋当兵时的体检表复印件,上面有一栏是家庭人口及收入状况,雷锋填的数字是:“本人工资34.5元。”

  乔安山回忆说,当时鞍钢给工人发保健费,还有加班费,还有一笔带徒弟的费用,这几项下来加上工资,有50几块,“当年50多块,说实话,可真了不得,赶上现在挣几千块钱了。”他说:当年在鞍钢一起参军的战友中,“就雷锋钱多,应该说,雷锋在那个时候是个有钱人。”

  雷锋“有钱”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是个孤儿,没有养家的负担。雷锋生前战友、原沈阳军区政治处秘书冷宽说:“雷锋是孤儿,上不养老,下不养小,他的钱除了必要的花费外,全部存起来了。”

  1956年,雷锋小学毕业参加工作,到1960年1月参军,雷锋先后在乡政府当通讯员、在望城县委当公务员、团山湖农场开拖拉机,然后到鞍钢工作,这段时间,雷锋干的几乎都是当时收入很高的工作。

  解放军报前副总编辑陶克算了一笔账:雷锋1956年在望城县当公务员期间每月工资能拿到29元,1958年到团山湖农场,当拖拉机手时每月32元;同年11月在鞍钢工资到了36元;反而是到了部队每月最多只有8元的津贴,“我们粗略地统计了一下雷锋全部收入,大概是1400多元钱。”

[NextPage]

  百元捐款之谜

  1960年8月,雷锋把平时节约下来的100元钱分别支援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和辽阳水灾灾区。关于这件事,此前有质疑称:“在那个大多数干部职工月收入少于50元的年代里,100元是名副其实的大额捐款,雷锋究竟是否有过百元的捐款?这些钱对于一个津贴平均每月6元的战士又是怎么做到的?”

  冷宽回忆说:入伍的时候,雷锋到部队第一次储蓄,储蓄额是203元钱,“那是从地方带到部队来的。”

  储蓄所工作人员王玉珍回忆说:“当时雷锋的活期存款只有203元,我迅速地办理完取款,把200元交给了雷锋,雷锋说了声再见就匆匆走了。事后我们才知道,他把这200元钱款捐给了人民公社。”

  在抚顺市雷锋团的雷锋纪念馆中,从保留的雷锋当年在抚顺市分行的存款证明和人民公社来信中可知,雷锋确实有实力在当年捐出百元钱,但考虑到雷锋还是个战士,最后公社只同意收下了100元,另外的100元又退给了他。

  1960年8月,雷锋又将这退回来的100元钱,捐给了遭受特大水灾的辽阳市委。辽阳市委经过研究给部队写了表扬信,随信还是将这100元钱退给了雷锋。

  鲜为人知的是,雷锋还有第三笔给河南省珙县干沟小学的捐款,也是100元。此事,雷锋在1961年9月份写的入党申请转正书中有记载。

  冷宽介绍说,2012年8月,总政和济南军区联合采访组到巩义市核实了此事:1961年8月,干沟小学教师刘知伦在报纸上看到雷锋助人为乐的报道后,向雷锋写了一封信,介绍了学校办学面临的困难,希望雷锋给予帮助。雷锋收到信后,到工商银行抚顺市望花区七百储蓄所取出100元钱,寄给了刘知伦。雷锋一直牵挂着干沟小学,后来还写信给干沟小学,询问还有什么困难需要他帮助。目前,干沟小学已更名为“雷锋小学”。

  “雷锋当兵的两年零八个月,如果按照他原来的收入,他损失了多少钱……”褚士奇感叹说。

  照片之谜

  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为什么会留下那么多照片?

  在冷宽那里,记者获得了一份当年给雷锋拍照的摄影师名单,共8人,都是部队摄影员,拍摄照片最多的是张峻和季增。

  张峻已去世,记者在河北承德见到了年近八旬的季增,他从部队转业后进入《承德日报》干摄影工作,直至退休。季增回忆说:“1960年1月8日,雷锋代表新兵讲话,讲得非常热情,让人敬佩,大伙鼓掌,我就挤上前去,为他拍下了他入伍后的第一张照片。”

  作为给雷锋拍照最多、也是相处时间最长的摄影员之一,雷锋从入伍到牺牲,季增平均每四天就给他拍摄一张照片。至今,他还保留有最初给雷锋拍照时,自己预留下来的十几张珍贵原底片。

  雷锋为什么会有摄影师跟拍?在牺牲前,雷锋就已经是一个“明星”了,他多次立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21岁时当选抚顺市人民代表。冷宽说,当时组织上给季增交代的任务,就是雷锋参加的活动,他都要跟着去,有时候就是雷锋出车,他就坐在副驾驶,“雷锋是个先进人物,才留下这么多的照片。”季增也回忆说,在雷锋牺牲之前,所在团就给雷锋事迹搞过展览。

  季增说:“我所拍的照片中的事迹都是雷锋做过的,没有没做过的事情给他编造的、或是硬拉他拍的。雷锋是一心向上的人,他不会说假话,更不会造假,我让他去拍一张假照片,是不可能的!”

  根据雷锋的另一位主要摄影师、已故的张峻老人生前回忆,当时确有一些照片是摆好姿势拍的,但补拍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做过的好事。据季增回忆,当时的拍摄条件很差,为拍出一张好照片常常费尽心思。

  陶克著有《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一书,他感叹道:“摆拍在当时很常见。今天,媒体高度发达,人们不喜欢摆拍的手法,更喜欢现场追踪,但是,在当时是有历史背景的。”

[NextPage]

  拾粪之谜

  1961年2月15日,雷锋的日记中记述道:“今天是大年初一,全连的同志都高高兴兴地到和平俱乐部看剧去了,我呢?为了在春节期间给人民做一件好事,吃过早饭后,我背着粪筐,拿着铁锹到外地拣粪,大约拣了300来斤粪,我送给了抚顺望花区工农人民公社……”

  一天能捡300斤粪?在今天引发了质疑和猜测。有网友提出,基于常识判断一天捡粪300斤的描述,是不是有夸大、夸张的成分?亦或者是后来人为了增加宣传效果,修改或重写了日记内容?

  真相如何?褚士奇说,当时此地遍地是马车,路面上马粪很多;乔安山回忆,雷锋在日记中所描述的抚顺望花区当时是城乡接合部,道路上随处可见马、牛等牲畜,雷锋捡的主要是牲畜的粪便,他比划着说:“你说连土带粪,300斤的粪那会儿能有多少啊?也就这么大的土篮。一个土篮也得100多斤,几个土篮不就300多斤么,正常现象!”

  褚士奇还特意带记者找到了日记中提到的望花区工农人民公社的旧址,公社早已经搬离,但周围还是可见大片农地,和碎石子铺设的土路。唯一不同的是,当年牲畜满街的现象,在相隔五十年之后,着实已无法想象。“我快六十岁了,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对拾粪都不陌生。”褚士奇说。

  如何看待雷锋遭遇的质疑

  为什么这些年来,对雷锋事迹会有这样一些声音呢?

  陶克在报道采访有关雷锋事迹的这十几年中,记录和走访了142位和雷锋接触过的亲历人。在撰写《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一书过程中,他反复思考这些疑问究竟缘何而起。

  “我觉得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年代久远。现在的年轻人,不太理解在我们的历史上出现过这样的一个善良人物。

  第二,我们对雷锋的宣传还是停留在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环境下表达的词句、选择的事情和人们现在的情感,在接受上有隔阂有差距,这也容易产生误解。

  第三,也不排除个别人想用颠覆历史、颠覆典型的办法,来打掉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如果一个民族崇拜的英雄都是假的,那就等于这一个时代被否定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社会急剧转型带来复杂变化。雷锋和他的事迹,也在思潮的不断更替中,呈现多角度读解。不能否认,雷锋是在特殊历史阶段涌现出来的一个先进典型,后人看待雷锋,不能脱离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但是,在雷锋的身上,有一种精神力量,在历史发展中始终焕发着光彩,始终作为中国人的价值座标,温暖人心,激励人心。

  在今天,我们也许很难像雷锋那样纯粹地为他人而活着,但仍要记住,茫茫人海,有默默奉献的温馨,也有一呼百应的力量,只要相融相通,相扶相持,就能惠及他人,温暖世界。

  五十多年已逝,如果雷锋还活着,已经是74岁的老人了。在生命时空未曾经历的地方,很难想象他作为一个74岁的老人会是什么样子。但历史不容想象,逝去的终已逝去。这五十多年来不变的,是辽宁抚顺城北高尔山下的“雷锋班”点名,由全体战士齐声为雷锋喊的那一声“到”,响彻了半个世纪。(执笔:肖春飞 战嘉琦;参与采写:李德欣 荆天 孟菁 范军威 庞元元 司鸶)

来源:新华网

编辑:何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