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改革“第一村”再历“穷则思变”转折

来源:新华网 作者:蔡敏 李云路 姬少亭 编辑:刘仁军 2013-05-16 16:02:12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华网合肥5月16日电(记者 蔡敏 李云路 姬少亭)年逾70的小岗村农民严金昌如今成了农家乐饭店“金昌食府”的老板。作为35年前秘密在“分田到户”协议上摁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他再度大胆,把当年冒着坐牢风险分到自家的田地租了出去,交由种粮大户发展规模种植,自己则在家经营农家乐。

  “小岗错过了上世纪沿海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机遇期,眼下要想富裕,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小岗村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儿”说。

  30多年前,安徽小岗农民率先打破人民公社“大锅饭”,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然而,相当长时期内,小岗一直没有摆脱“一年越过温饱线,30年没过富裕坎”的尴尬境地。

  “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先后创办过几个小企业,都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回想“屡战屡败”的经历,严宏昌感叹道:“小岗人曾有一度不敢闯了,失去了当年摁手印分田到户的改革勇气。”

  受制于城乡二元体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的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四大发展要素处于向城市“净流出”状态,这是包括小岗在内的许多中国农业地区发展慢的深层原因。

  如今的中国改革“第一村”正再次经历“穷则思变”的转折。

  据小岗村党委副书记余谦介绍,小岗正在推动土地流转,以建立农业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契机,开启新一轮改革,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

  2012年底,安徽省和凤阳县帮助小岗村制订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庄规划(2012-2030)》,确定小岗村的发展定位是以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导,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规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小岗村前所未有的土地流转力度。

  在小岗村口门楼的对面,一个经土地流转而兴起的现代农业园――占地200多亩的葡萄种植园藤萝翠绿。“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的儿子严德友是这里的主人。

  “每亩葡萄年纯收入三四千元,是种粮的几倍。”严德友说。

  他带领几十户农民成立葡萄合作社,社员入股建立互助基金。目前,全村已发展起600亩葡萄种植园,户均增收两万多元。

  小岗村还有2000亩左右土地流转给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另外2000多亩流转给了农业产业化企业。

  凤阳县委副书记吴军介绍说,小岗村民收入正在进入快速上升通道,收入结构从过去单纯的种粮收益向农业、租金、经营和工资等多元化发展。2012年,小岗人均收入为10200元。

  平凡的土地、勤劳的村民、缺乏资源和区位优势……小岗其实是中国千万农村的缩影。如今,一家一户的传统小农生产难以带动农民实现新富,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正在成为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途径。

  “昔日冒着坐牢风险偷偷摸摸率先搞‘分田到户’,现在又费老大劲把土地归拢起来‘集中流转’,这不是‘穷折腾’,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余谦说。

  记者在小岗采访时,正赶村里“大建设”时期。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改造、良种大棚搭建、道路扩建……小岗村俨然成了一个“大工地”。

  严宏昌说,对于拥有“政治光环”的小岗来说,这里的干部和群众比任何地方更渴望“出成绩”。而在招商引资热情高涨的当下,一些外来企业却“不了了之”。

  记者看到,位于小岗村主干道、占地千余亩的GLG产业园自2009年兴建至今发展不如预期,部分厂房外长满荒草。“有的车间已经停产,可惜了土地。”村民说。

  帮助小岗村进行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的安徽省建设厅总工程师宋直刚认为,小岗新一轮发展不能走“赶农民上楼”、一窝蜂发展工业的老路子,一定要努力在经济发展与保持乡村风貌及自然环境中寻求平衡。

  记者到访时,“金昌食府”处于半歇业状态。“正在装修,扩大规模。”严金昌对记者说。去年,仅农家乐经营一项他家就收入20多万元。

  “小岗人是不会甘于落后的,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发展的新机遇下,小岗人身上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一定会被激发出来。”严金昌说,“在新富路上,我很乐意再带一次头!”(参与采写:许晓青)

来源:新华网

作者:蔡敏 李云路 姬少亭

编辑:刘仁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